现代经济的发展证明,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同大企业一样的生命力。我国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特别是在扩大就业,满足人们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实现社会专业化协作,培育企业家,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优势和作用。截至2001年底,我国共有中小企业2930万个,从业人员1.74亿人。从贡献上看,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我国GDP的50.5%,解决就业占我国城镇总就业量的75%以上,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约占我国出口总植的60%,完成的税收占我国全部税收收入的43.2%。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据重庆市经委的最新统计,全市50多万户中小企业从业人数已占全市总就业人数的80%以上,全市独立核算中小工业企业个数占整个工业企业个数95%以上,工业增加值占65%以上,利税总额占63%。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增加税收、扩大就业和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和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较多问题,尤其是“融资难”问题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及现状分析 1、中小企业获得的贷款比重偏低。我国大型企业的总数占全国企业总数的1%,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较容易地融资,同时得到国家政策性支持。而我国中小企业的总数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融资渠道主要是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但在银行信贷资金的贷款结构中,中小企业却处于弱势地位,以重庆市银行信贷资金运行为例(见表1)。2001年三季度末重庆市国有大型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支持较2000年上升2.9%,而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却下降了2.9%。 表1
费料来源:《重庆统计年鉴》及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信贷登记咨询系统 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不仅存量比重低,而且增量也趋缓,在有的地区和有的时候,甚至为负增长,特别是为数众多的新生中小企业,尚无盈利记录,更难以申请到银行贷款。 2、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仍是银行贷款。上海市2001年抽选了200户中小企业进行调查表明,有56%的中小企业将银行贷款作为“获取外部资金的主要途径”的第一选择。但由于有85%的被调查的中小企业没参加过企业的资信评估,加上担保困难,商业银行一般不愿贷款或贷款不足。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内源融资匮乏。在美国企业的资金来源中,内源融资一般都在50-60%,高的达到80%;而我国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比率都较低,因此,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再加上我国资本市场服务功能缺乏层次性,大企业比较容易获得资本市场的准入资格,而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却存在较高的门槛壁垒。虽然我国的“二板市场”正在筹建过程中,但其服务对象主要是面向成长性好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仍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中小企业要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是非常困难的。 3、融资政策存在所有制歧视。在中国,中小是一个复合群体,主要包括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中小企业,还有大量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中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待遇差别。据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调查,重庆市新增贷款的主要流向:一是上市公司和大企业,2001年重庆市25户上市公司新增贷款占全市新增贷款总量的10%以上;二是大行业,2002年重庆五成以上的新增贷款集中在房地产、汽车摩托车制造、医药化工等行业;三是大型重点建设项目,2001年重庆52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211.8亿元,其中银行贷款73亿元,占总投资额的30%以上。而贷给中小企业的贷款中,大部分的银行贷款又是给了国有中小企业,其次是“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得到的贷款不是最少。 4、中小企业与银行的融资关系不佳。前几年,一些中小企业借改制之机以逃、废、赖银行债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给银行带来了不少损失,破坏了企业形象,严重损伤了银行的经营元气和投资积极性。中小企业的高倒闭率和高违约率,银行信贷管理的高成本率,使得银行难以遵守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原则,而最终导致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贷款的“信贷歧视”。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1、“崇大轻小”的思想观念束缚。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是:只有大企业才代表工业发展的水平,“大就是效率”。崇大轻小的思想在中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前,在发展中小企业的问题上,虽已达成社会共识,但人们的思想惯性仍然存在,并渗透、作用、体现到政府行为,企业行为,金融体制安排的方方面面,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产生不利影响。 2、政府支持力度薄弱。发达国家政府都制定了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和保护本国中小企业发展。如美国的小企业管理局,英国的“小企业信贷担保计划”,法国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集团以及日本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库等。但我国缺乏对中小企业进行统一管理的领导机构。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制定有关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缺乏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负担繁重。上海市2001年中小企业调查报告中,在承担社会负担方面,有38.5%的企业认为“有所增加”或“明显增加”,有56.3%的企业认为“变化不大”,只有5.2%的企业认为“明显减少”或“有所减少”;在主要负担项目中,有31.5%的企业认为存在“乱收费”现象,有24.4%的企业认为有“乱摊派”、“乱集资”和“乱罚款”,有44.1%的企业认为存在“其他不合理的负担”,竟有24%的企业认为市场竞争秩序“差”。由此可见,我国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一套完善、系统、持续的政策扶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