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群概念及研究意义 产业群是一些产业链上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形成产业空间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它是新技术革命和市场竞争推进的结果。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信息革命和全球化推进,许多行业的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在许多产业部门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即从福特制(以大批量、标准化和垂直一体化为特征)向后福特制(又称柔性累积,以柔性技术和组织以及复杂的生产网络为特点)转变。与此同时,在传统老工业区外围出现了以柔性专业化为特征的大量中小企业集聚群体。它们彼此之间通过分工与协作而结成稠密的区域网络组织,以共同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这些专业化的产业集聚体内部的生产率不断提高,创新活动不断涌现,从而呈现很强的区域竞争力,如意大利东北部与中部地区、美国的硅谷地区、德国的南部地区等,以及中国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各国学者由于对这些专业化企业集聚区的研究角度选取的不同,对这些区域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新产业区(new industrial)、新产业空间(new industrial space)、柔性集聚体(flexible production agglomeration)、产业群(industrial cluster)、地方企业集群(local cluster of enterprises)等等,其含义大同小异,都反映了企业在商务联系基础上所存在的地理组合现象。 产业群不同于一般的企业集聚,它具有以下特征:(1)地理集聚特征。某一特定产业的大量企业及与之相关支撑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科研机构)在某一地域集聚成群,构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2)柔性专业化特征。即大量企业集中于一个主要产业,以生产经营性企业为主,其生产方式以使用灵活通用的生产设备和适应性强的熟练劳动力为特征,生产和服务于客户的广泛需求。(3)合作网络特征。集群内存在前向、后向和水平的产业联系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顾客之间的核心网络系统,还包括企业与当地政府、金融机构、教育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之间,通过长期联系形成的本地化网络。(4)根植性特征。即集群企业的经济行为深深根植于共同的圈内语言、背景知识和交易规则,因而具有本地化的产业氛围,易于产生集聚效应和建立深度制度机制,使众多企业粘合在一起进行竞争合作。 上述特征,使产业群具有集聚效应,具体表现在外部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知识的溢出效应、品牌与广告效应等,从而引致产业群的成本优势、创新优势和自增强机制,最终表现为强劲的竞争优势。这是产业群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 研究产业群的意义在于产业群不仅有利于单个企业提高竞争力,而且还在于通过群体效应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美国学者波特关于产业群与单个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已经明确提出:产业群能够提高生产率;促使企业持续不断地创新;促进新企业的诞生和企业的衍生,加强竞争。这就是说,产业群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这是其一。 其二,产业群的发展使区域形成地方特色产业群,并逐渐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产业群不但可以通过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或规模经济形成专业化产业区,通过分工协作,提高生产率,来增强区域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这种产业群具有本地化的产业氛围,这是其他区域最难以模仿的。地方特色产业群,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标志。 其三,产业群有利于中小城镇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的发展必须有产业的支持,产业群的发展正好可以提供这种产业支持。事实上,意大利各式各样的产业群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中小城镇。在我国的广东与浙江,地方经济的发展也确实依靠这些特色产业群的发展来带动。 其四,将产业群战略引入到我国的开发区、高新技术区下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产业群战略强调企业在本地的根植性,强调分工与协作,强调要搞特色产业,这启示我们在搞开发区或工业区时,要引导同行业的不同企业聚集在一起,实行分工协作,减少交易费用,发挥集群效应。 二、我国在产业群发展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群现象非常普遍。从形成方式看,我国的产业群分内生型与外生型两种。前者如一些自然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集聚区;后者如建国后我国在“三线”的产业布局,以及目前遍布全国的上百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一些外资聚集地等。从发展状况看,我国的产业群存在不少问题。 (一)一些外生型产业群大多不具备产业群的特点而只是一种企业集聚 1.“三线”的产业布局主要是以战备为目的,运用计划经济手段,采取自上而下的强制社会动员,显然不能与现行的区域政策和吸引外资相类比,历史证明大多数“三线”布局的企业或产业是失败的。当然有些企业和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形成较强的区域竞争力,如湖北十堰的汽车工业、四川绵阳的电子信息产业、陕西杨凌的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