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结晶,凝聚着城市发展进程中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信仰的进步、轨迹和特点,以及时代的烙印。城市成为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中心以及信息高度集中的地方。城市,它给人类带来了不尽的繁荣和梦想,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和困惑。多年来,各国政府日益重视对城市的研究,力求寻找发展和驾驭城市的良策。特别是我们处在发展中国家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如何加快城市化进程,如何实施城市经济带动战略,如何建好管好城市,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全新而又复杂的课题。笔者认为,只有尊重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吸纳人类文明的成果,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才能少走或不走弯路,闯出一条快速、持续发展的新路。 一、把握城市发展的取向 21世纪城市发展的共同取向就是现代化。如何正确地理解城市理代化,对于科学确立城市发展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之初,由于缺乏城市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简单地摹仿部分国外建筑模型,往往误以为巨厦林立、大马路、大广场、大市场就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进而提出建设高楼群、宽马路、大广场的所谓“现代化”要求,于是在我们一些城市兴起了高层建筑和修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之风。有的中小城市,道路红线宽达一百米,有的才一二十万人的县城也要修宽近八十米的大道,安装上万元一盏的路灯,甚至居住人口只二三千人的乡(镇)也要兴建占地三十亩的农民文化广场。比大比宽比高,比高档比阔气,已成为所谓现代化的象征。还有的城市采用大拆大建的办法改造旧城区,不少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所以,时至今日,对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取向问题,仍有一个重新正确认识与清晰的过程。 决定城市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状况。城市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它反映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能单从人口的数量或城貌的转变去理解城市化,要从更广泛的角度去剖析城市化的外在表象下所掩盖的内在动因,即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城市化现象,实际上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经济现象的组合。所以说,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更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它表现为:当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逐步演化为城市地域;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不断膨胀、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水平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改善;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并在农村地区不断扩散和推广。总之,城市化不仅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实践表明,各国城市化的发展有着共同的规律。各国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地域条件、历史文化迥然相异,但城市化的驱动力却有着共同的机制,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必然伴随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现代化表现在整体素质上,并不是单靠几项指标和几个主要景观上的冒尖。城市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生态环境的大系统,各个系统实现现代化,才能构成整个城市的现代化。因为,城市的各子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而存在和运转的;任何子系统的一枝独秀、畸形繁荣都不能促使城市整个系统的良好运行。当前在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最需要引起重视的倾向是“重物轻人”。无论是新城或老城,到处是“水泥的森林”;越造越高的商城大厦和立交桥;周边很多的绿地和学校的操场被挤占,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城市现代化之目的,从根本上来说,应以人为中心。因此,在评价一个城市现代化的程度时,应从城市的整体来衡量是否符合现代人所需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要充分认识城市现代化的长期性与阶段性问题。我国直到上世纪中叶才结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城市的发展历程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别。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工业化、城市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总体来看,主要进行的还是近代城市发展阶段的“补课”工作,而不是跨入城市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是不能随主观意志来超越的。所以,既要参考国外的先进水平,又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国外先进城市的指标;既要展开区域性经济竞争,又不能粗浅地在追求外观上的盲目攀比。任何畸形的、不协调的发展和“突破”,客观上都会降低城市现代化的标准和先进性。 二、明确城市发展的目标 审视21世纪城市发展态势,纵观城市发展之轨迹,认真思索现代城市应当是一个什么样子呢?笔者认为,现代城市发展的目标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整体谋划,科学确立。 (一)经济上的高效益 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城市繁荣的动力,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就谈不上建设现代化的城市。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包括县城)大都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城市化进程滞后,城市建设普遍欠帐,城市功能的各种效应没有释放出来。改革开放后,不少地方利用了这个潜能和余量,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城市得到了快速扩张与发展。于是,有的决策者头脑开始发热,误认为只要城市扩大了,人口增加了,经济就能上去,城市就能发展。特别是有着前期城市快速发展的所谓成功经验,更是宏才大志,信心百倍地上大项目、铺大摊子,大兴土木,开发建设搞得轰轰烈烈,但很快就搁浅停顿,丢下大量的半截子工程。这就是没有正确认清形势、把握规律所致。因为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普遍工业基础比较落后,缺乏工业支撑,靠消费服务型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很快就露出了后续乏力的窘况。因此,必须充分认清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必须遵循一条什么样的共同规律?这就是,农业发展、传统的第三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的第三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续动力。南昌市的快速发展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南昌市房价的攀升(也是城市的整体升值)除了因建设湖滨花园城市成效显著、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关键是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产业水平得到提升,经济活力、实力明显增加的结果。通常情况下,房价的涨落(除泡沫经济外)是一个地方经济的晴雨表,是一个地方是否整体增值的外在表现形式。不是政府能喊得出,领导吹得出来的。也不是修一个大广场、装几盏高档路灯就能带来的。所以说,要谋求城市的发展、繁荣和进步,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共同规律,寻找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创新优势,开辟新途径,抢占新高地,保持经济上的高效益,实现经济上的快增长,才能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为城市发展提供原动力,促进城市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