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利率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领域的一项空白。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已步入实质性阶段,计划于2006年前后基本完成,这势必对银行的经营效益和资产质量将产生较大冲击和深远影响。为此,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当前过渡时期,强化风险控制,尽快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 一、实行以利率风险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 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监测、识别并预测利率的变化走势,有针对性地调整资产负债管理方案,从而大幅度提高组合分析效率,最大限度地优化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西方银行经验表明,以利率风险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商业银行建立风险资本收益管理体系,从而提升银行经济增加值。 二、确立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 利率风险管理流程分为利率风险的识别、测量、处理、评价四个阶段。利率风险识别是指运用各种手段确定风险的来源、性质和发生时间。对常规风险,可以事前找出对利率风险影响敏感的经营参数,确立其敏感系数以允许波动范围,据此采取常规性防范措施。对法规、政策、不可抗力等不确定性因素,后续风险测量和处理就显得格外重要;利率风险测量是指衡量风险的大小或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幅度。风险测量中需要的原始资料应尽量从会计报表中获取;利率风险处理,是指在风险发生前或发生后运用各种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机率或幅度,或化解风险造成的不利影响,通常采取承担、回避、补偿、分散、转移等处理方法;利率风险评价是指对前三个步骤的评价,通过科学的评价可以了解风险管理的效果,纠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确立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和重点。 三、建立利率风险计量模型 首先,要建立利率预测模型。准确预测利率是有效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国际银行界常用的利率预测方法有费雪效应分析法、资本流动账户分析法、隐含利率预测法等。要根据各因素对利率影响程度建立的利率预测模型应是动态发展的。要实施实时电子化采集信息,建立全面、畅通的信息渠道,及时根据变化的情况做出利率走势的判断。利率预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率变动方向、利率变动水平、利率周期转折点等,其中利率周期转折点的预测难度最大。 第二,建立动态缺口分析模型。当今国际银行界用以进行利率敏感性分析的技术和方法更新速度很快,已从80年代初简单的缺口分析逐渐发展到后来的持续期分析、净现值分析和动态模拟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应重点以有效持续期缺口为核心构建利率风险评价模型。建立电子化信息传递渠道,随时将全行资产负债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处理,计算出各时期利率敏感资产和负债总额、资金缺口大小和方向、有效持续期缺口大小和方向等,通过不同的利率假设进行动态模拟分析,为利率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建立利率风险的组合分析模型。该模型具备两方面特征:一是包含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所形成的利率风险头寸,能够分析再定价、收益曲线、基准与期权风险状况等所有主要的利率风险来源,并按照与银行业务范围相符的方式评估利率变动的影响;二是该系统不仅为利率风险整体水平划定了界限,而且还为各个产品、业务或部门设定风险限额。通过该系统的有效运用,使银行达到将可能的利率风险限制在事先设定的范围之内的利率风险管理目标。 四、加快建立和完善产品定价体系 针对利率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快建立产品定价体系,以防范利率风险。其基本原则是根据客户给银行带来的收益、信用风险、期限长短、利率风险大小以及资金筹集成本和运营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确定金融产品的合理定价. 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在发达国家,中间业务收入已占银行总收益的30%—40%,而我国商业银行90%仍是传统存贷款业务,其经营收入主要依赖资产负债业务,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利率风险。我国加入WTO以来,外资银行陆续进入中国市场,中间业务正成为外资银行最具竞争力的领域,也恰恰是国内银行的薄弱环节。今后,我们应该增强金融创新意识,加快发展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减少对传统业务的依赖,从而减弱利率风险的困扰。 六、加快建设利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我国银行大多尚未建立完整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通常只是运用人工处理方式,进行简单的缺口分析。这使得许多先进的分析方法,如动态敏感度分析、蒙特卡洛模拟以及系统仿真等技术,因受数据和效率的限制而无法实施,极大地制约着利率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为此,应抓住当前向利率市场化逐步过渡的时机,加快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步伐,争取使各种利率风险模型和监测分析手段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实现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