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形式分为三类:一类是纯粹的控股公司。控股公司为母公司,其本身不从事任何具体业务的经营,主要任务是投资管理。如国家级的国家投资开发公司、山东电力集团、平安保险集团等。第二类是事业型控股公司或称经营型控股公司。控股公司作为母公司,本身有主营业务,同时控股两个以上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包括由金融机构形成的控股集团和产业资本投资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如山东电力集团、海尔集团。第三类是管理性控股公司,基本特征是控股公司与被控股公司之间不存在严格的资本纽带,控股公司多是逆序组建,即母公司先投资设立或控股若干个金融机构,后投资设立金融控股公司,把对金融机构子公司的投资控股管理业务集中委托于金融性控股公司这一子公司,金融性控股公司和下属若干个金融机构之间没有直接的股权关系,它们都是母公司并列投资的两类公司。重组后的中信集团公司便是此种模式的典型。由于国家对此没有明确的监管制度安排,出于公司运作中的方便,国内许多集团公司都有仿照之势。 目前,金融多元化经营以及产融结合的形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金融板块之间展开合作。我国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公司业务范围不断地进行扩大和相互交叉,很多银行已经开始介入个人委托、基金销售等新业务,不少银行已经可以提供存取、购买保险、基金、国债、住房信贷等业务的“一站式”服务;券商也积极行动,瞄准了各种过去并不在意的中间业务:代销开放式基金,涉足保险业代理,未来综合类券商将提供全方位一揽子服务,即根据客户资产状况、风险偏好、人生计划及市场情况,替客户拟订包括储蓄、保险、不动产、证券投资在内的整体资产组合策略;保险开始涉足贷款担保,增加保费。另一方面,实业资本也向金融靠拢,实现产融合作,包括参股券商、开发信托产品、成立产业基金等。其运作形式有:产业资本参股券商,2002年有10多家上市公司参股券商;以集团形式控股券商,如中国泛海控股民族证券、红塔集团发起红塔证券、复星集团控股德邦证券等,其最终目的不仅是想分取金融业高额的利润,更多图谋的是产融结合和资本运作;上市公司通过信托公司控股券商,如爱建股份通过控股爱建信托参股爱建证券达到50.02%比例,这样爱建股份就可以在实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间“进可攻、退可守”。此外,还有青岛海尔介入鞍山信托、明天系控股北国投等。 一、案例1:中国中信集团 1997年以前,中国金融业实行的是混业经营,出身为信托投资公司的中信拥有自己的银行和证券公司。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中信派人去日本考察,研究与金融控股公司的相关问题,希望参照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改制。1997年中信在北京和香港分别注册两家“中信金融控股”,将海内外的金融业务分别纳入其中,两者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主要的领导是一样的,且海内外金融业务多是交叉控股。2000年2月11日,中信嘉银宣布将其全资拥有的嘉华国际财务公司、嘉佳证券有限公司、嘉华金融有限公司的各49%的股权以总交易额3.5亿的价钱出售给了中信公司,说明两大“金融控股”的股权合作与业务交叉,是早在设计之中的。 1998年,由于“金融风暴”和“红筹股风暴”把中信的海外金融业务拖入深渊,“加上嘉华银行管理层出现问题”,使中信国际金融控股的批复一延再延。到2002年,中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它负责投资和管理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所属境内外金融企业,通过投资和接受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委托,管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资产管理、期货、租赁、基金、信用卡等金融企业,强化风险管理,统一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发挥品牌效应和协同效应,提供全方位服务,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中信控股的成立被看作是一个信号——中国金融业正由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过渡到“法人分业,集团融合”。这是中国第一家国有独资“金融控股公司”,但公司名称中没有“金融”字样,其原因是中信旗下的金融子公司各自接受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分业监管。而香港“金融控股”的设想则轻易地实现了。2002年2月,中信国际改名为中国中信集团,其功能定位于单纯的管理机构,其下控制三条主线——中信控股公司、中信香港控股公司、中信实业控股公司。金融业是公司重点发展的业务,其资产达3600亿元人民币,约占公司总资产的90%,但中信集团也没有单纯地舍弃非金融行业,因为“从净资产分配看,非金融资产占了2/3,很多非金融资产在国内同行业中有一定地位”。电信业务就是很好的例子。 战略步骤一:核心企业上市 作为中信金融控股公司的核心企业,中信实业银行和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在中信集团的发展中担负着重要责任。2002年底,中信证券顺利上市,充实了资本,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成为新中信投资银行业务的龙头。 而占中信公司总资产8成以上的中信实业银行,则面临诸多困难。据悉,中信实业银行是在原中信公司银行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正常经营存贷款业务和其他中间业务的同时,还不得不扮演“中信财务公司”即融资的角色,造成了中信实业银行与中信各子公司、孙公司乃至重孙公司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关联性信贷业务。其个别分支机构,不良资产比例相当高。但中信实业银行的上市也是早晚的事,目前正在酝酿过程中。 战略步骤二:整合海外业务 在中信集团的业务整合中,其海外业务亦有显要位置。它不仅仍是利润的来源之一,更是资本运作的重要平台。 譬如对嘉华银行(0183.HK)的整合。嘉华银行为香港联交所上市的本地银行,1985年嘉华银行陷入困境,1986年,中信公司向嘉华银行注入35000万港元,1998年更名为中信嘉华银行有限公司,2001年11月,中信嘉华银行斥资42亿港币收购香港华人银行,重组后的上市公司改名为“中信国际金融控股”,全资持有中信国际资产管理公司(前称“嘉华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并持有中信资本控股25%权益,成为中国中信集团在海外的金融旗舰,其资产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三大块。至此中信嘉华银行成为香港第四大上市银行,信用等级经穆迪投资公司评为Baa2。2002年2月,中信嘉华银行进行集团重组,并与中信实业银行签订长期合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