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农民转移就业的现状与动因 农民转移就业,是指农民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从中西部地区转向沿海地区、从农村转向城市的自主择业行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转移就业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农村内部转移,即进入乡镇企业,还有一种是农村外部转移,即进城打工。21世纪初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比,全国乡镇企业就业人员人数增加了1倍多,进城务工的农民人数在近10年也翻了一番。到2001年,全国乡镇企业吸纳的农村劳动力约1.3亿,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26.7%,全国进城就业的农民工约6000万人(国家统计局农调队抽样调查资料),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12.5%,农民通过进入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实现就业的人数约1.9亿,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近40%。实践证明,农民转移就业已成为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重要出路。 农民转移就业的增长,主要有四个动因: 其一,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农村经济和政治体制变革率先取得重大突破,20世纪80年代,农业家庭承包在全国范围展开以及随后人民公社解体,使农民得到解放,有了“离土离乡”的自由。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乡隔离制度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首先取消了限制农村人口流动的粮票制度。第二,出台了允许农民移动就业的管理办法。第三,户籍制度的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城乡隔离制度的突破为农民移动就业的增长和农村就业格局的重大变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其二,农业和农村推力。一是农村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要求减少农民。我国是世界上农村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我国乡村人均耕地面积和单位耕地面积拥有的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农村人口过多,造成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恶化。二是中西部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绝对和相对贫困化。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农业产出在增加,农村贫困人口在减少,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出现了率先现代化的趋势,但是中西部农村的贫困落后面貌没有发生大的变化。2001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西部的2倍,收入最高的省与最低的省差距超过4倍。此外,乡村集资、摊派、收费的问题多年得不到解决,农民不堪重负被迫另谋出路。三是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农民就业风险增加。根据入世农业协议,我国将增加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的进口配额,对配额内农产品实行低关税,削减配额外农产品的关税。由于我国粮棉油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对美国等人均耕地资源富裕的国家缺乏竞争力,农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面临增加进口的压力。如果按承诺的配额全部进口,将导致国内此类农产品的生产减少,从而使得国内从事此类农产品生产的农民就业不充分和转移就业。以粮食为例,如果2004年的关税配额2215.6万吨全部完成,将替代国内播种面积7787.7万亩,减少1589.2万农民的就业机会。 其三,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转移就业,首先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的。农村实行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引了千百万受过初高中教育、没有机会读大学,但不愿务农的农村青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5000万,农村住户平均每户常住人口已有一半在乡镇企业就业,由此完成了从农民到乡企工人这一历史性的身份变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乡镇企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吸纳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1984年的5000万增至2001年1.3亿。 其四,城市拉力。城市的繁华和机会,对于因城乡分治长期无缘分享中国现代化成就的农民,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随着壁垒森严的城乡隔离制度发生重大变化,城市对农民的巨大吸引力得到释放,“民工潮”迅速发展,进城务工的农民人数在10年左右的时间翻了一番,从90年代初期的约3030万增加到目前的约6000万。目前进城就业已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又一种主要方式。 在城市拉力和农业、农村推力作用下,中国农民在拥有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从种地务农到进厂务工、再到进城流动就业,踏上了身份和社会角色变迁之旅。随着“民工潮”规模由小到大,“城里的农民问题”引起日益广泛的社会关注,农民工权益维护被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延续近半个世纪的“城乡分治”在取消“粮票”制度,放开小城镇的户籍管理,以及废除“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之后,面临着进一步变革的挑战,农民转移就业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二、我国农民转移就业的是与非 1、农民转移就业的正效应 农民转移就业,促进了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使我国得以在经济全球化中以低成本劳动力获得竞争优势。农民转移就业是农民自主择业的行为,农民跨行业、跨地区、跨城乡流动就业,突破了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行业、区域及城乡限制,促进了城市原有的就业观念和用工制度的变化,对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农村就业问题和城市就业问题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城市就业问题突出的时期,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就比较严;城市就业问题解决得好的时期,农民工进城就业所受的限制就相对少。随着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农民转移就业的地区及行业分布,不是取决于政府就业安排的偏好,而是服从市场规律的作用。那些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大、进入壁垒低、劳动力需求弹性小的城市和行业,农民转移就业量相对较高。由于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工资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使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得以发挥劳动力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吸引全球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产业向我国转移和发展,保持经济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