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在向集约化经营过程中,如何搞好贷款营销,有效增强信贷资金投入和防范化解贷款风险,切实解决贷款难和难贷款的问题,这是当前摆在一些地方商业银行经营者面前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这也是银行深化改革,实行商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本文拟就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谈点粗浅之见。 一、正确认识贷款误区 树立贷款风险意识 当前,信贷资产质量不佳,逾期、呆帐、呆滞贷款问题突出,是困扰国有商业银行正常经营和业务发展的一大难题,它不仅直接造成银行经营性亏损,同时也削弱了银行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究其原因,表现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六个误区”: 一是机械化解风险的误区。随着金融业多年积聚的风险逐渐暴露,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意识成为商业银行首当其冲的一项工作,这对于风险的控制、防范和化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部分的基层行防范意识过于机械、闭关自守,不放贷款而花大力气搞清非盘活,结果不仅收效甚微,而且因“惧贷”使业务萎缩,经营亏本。这既不利于自身的正常经营和发展,也削弱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是贷款责任追究的误区。近年来,为防止新的信贷风险发生,有的商业银行实行了贷款第一责任人终身追究制度,将贷款风险与一线信贷人员直接挂钩,一笔贷款形成风险后,信贷员动辄扣工资,下岗,甚至开除。虽然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对于防范信贷风险有其好的一面,但其给信贷员工作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信贷人员放款积极性,造成信贷萎缩的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 三是信用独占的误区。所谓信用独占是指银行片面强调企业对银行的信用,而放松了对企业的信用。有一基层行在向某企业催收贷款时,许诺只要企业还款,便重新贷款。而企业如约归还了贷款后,银行却不履行诺言,最终导致银企关系僵化,也使这个企业因没有资金周转而停产。 四是贷款权上收的误区。将下级行贷款发放权上收,实行集中审贷,是近年来部分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做法。这种做法表面上是对信贷风险的控制,实质上却人为增加了贷款的环节,对经济发展也不利。 五是依法收贷的误区。近年来,起诉已成为基层商业银行清收陈欠贷款的主要手段,执行难也相应成了银行对法院工作最大的抱怨之一。我们应当看到,依法收贷并不是清收贷款的唯一途径,而且一味强调起诉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如容易恶化银企关系;造成企业倒闭、职工下岗,对社会稳定不利;银行起诉标的一般较大,起诉费用也较高,在执行无果的情况下,增加了经营的成本。 六是项目参与的误区。部分基层银行在企业申请贷款时,往往会派信贷人员参与项目的论证和评估,这的确是贷款发放前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应当看到,一些参与论证活动只是走过场,做表面文章,其原因不是银行不积极,而是信贷人员中真正能够进行项目论证的人才太少。 因此,各级商业银行只有充分认识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树立信贷风险意识,才能走出信贷误区,取得工作主动权。 二、完善优化信贷结构 努力化解贷款风险 贷款是商业银行首要的资产业务,目前商业银行利润主要来源于贷款利息收入,银行经济效益好坏主要取决于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目前,各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普遍较差,其主要表现在:现有存量结构不合理、死滞资金占比多,存在着老的搞活了,新的又发生了,前清后增,没有真正建立一套完整的信贷安全体系。针对上述存在的贷款误区,我认为解决的主要办法是: 1、要在贷款存量的盘活上下功夫。一是“让利保本”。对一些信誉高、效益好、产品有出路的企业,银行可以从中做工作,利用其优势促进企业兼并、联合,搞活死滞贷款,必要时银行可让一点利息,以调动政府、企业的积极性。二是“以贷活旧”。对一些经营困难但能救活的企业,在落实好债务,避免贷款悬空的情况下可给予一点贷款,以新增贷款盘活旧贷款。三是“以奖减损”。运用行政的、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进行清收,对清收风险呆滞呆帐贷款有成绩,有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必要时可奖一点鼓励金,以调动信贷人员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尽量减少国家信贷资金损失。四是“以贷引收”。目前,地方各级政府发展经济劲头很足,要求增加银行贷款呼声很高。因此,在政府要求增加贷款时,把搞好死滞贷款作为条件,即银行增加新贷款解决地方该支持的企业或项目,地方财政则拿一块资金解决关停企业死滞贷款,以贷引收,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盘活存量的积极性。 2、要在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支持力度上用气力。当前各商业银行要针对企业的特点和现状,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支持力度,要通过业务转授权制度.适当集中信贷业务审批,加大集约经营力度,加强信贷资金的集中调控,全面优化调整信贷结构。在发放贷款时,要坚持以市场、效益和信誉为导向,坚持大、中、小并举,各种经营成份并举,支持不同类型的企业合理发展,扩大优秀基本客户,避免简单地以企业大小和所有制形式为取舍,重点支持有市场、有效益、守信誉、能按期还本付息的企业发展,支持国家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振兴支柱行业,对纳入国家重点建设计划的交通、能源、邮电通讯等基本设施建设及经济效益好、企业机制新、资金流量大、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大营销力度,加大贷款支持,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促进银行和企业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