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国有企业机制转换问题,并明确要求在年内全面完成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任务。这一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市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最后的攻坚。这一充满战略思考的工作部署,对于加速推进我市企业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激发全市经济的内在活力,有效推进我市“两个率先”目标实现,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面临这样一场体制机制的攻坚决战,我们一定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在这些困难和挑战面前,我们唯有坚定前行,方能推动国企完成自救新生的“最后一跃”。本文认为,在这场攻坚战中,有三个重要问题是需要我们认真把握的: 一、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毫不动摇 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说到底就在于通过体制转换,寻找一条使原本单一的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业资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进而相融合的有效途径,推动企业完成自己在社会的正确定位,真正成为注重经济效益、追求资产保值增值的法人实体和独立的市场主体,成为具有活力的市场竞争者和风险承担者。因此,国有企业改革首先要做的是:必须坚决走出角色认定误区,必须彻底去除一切行政色彩,必须始终坚持完全市场取向。对此,我们必须十分坚定。 1、认识的不断突破,为国企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改革的过程既是实践探索的过程,也是理论创新的过程。国有企业改革依循的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轨迹。经过十多年特别是近年国有企业由放权让利到制度创新的改革探索,人们对国有企业的根本出路,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理性的认知。并且我们可以从见诸于党的文件的理论阐述中,看到这种认知的不断演进和突破。最早是党的十四大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其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党中央文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表述中首次涉及企业产权理论;接着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到党的十六大则更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说,党在企业制度方面的理论突破,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带来了明媚的春天。 2、基层的成功探索,使国企改革获得了实践验证。与党的理论探索同步,在基层则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实践的尝试。当维持了几十年公有一贯制的国有集体企业步履艰辛,实在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凡毅然出手进行改革改制的,企业就获得新生,经济就增添活力,地方就得到发展。比如,曾经在全国享有盛名的武进在这方面见事早、动手快,从96年开始抓企业改制,一万多家乡镇企业用短短五年时间全部改制完毕。如今,改制后的企业内在活力极大增强,自我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出现了争上项目,拼抢市场,强化管理的喜人景象,有效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及至今天,经济界人士大都已折服于改革实践的证明,这就是:在宏观经济背景已经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情况下,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也必须进行与之相适应的变革。有没有看到这一点,敢不敢迈出这一步,这是决定一个地方微观经济能不能更加活跃、企业能否更具成长力的重要一环。 3、体制外的市场化进程,对国企改革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推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自进人中后期以来,有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那就是每当改革碰到障碍、遇到难题时,我们总有化解的办法,总能找到新的通途。研究告诉我们,这一现象就是“体制外安排效应”,即当我们的改革不再是单兵突进、就某项改革而抓某项改革时,外部的综合配套环境便会成为对某个改革的支撑和推力。而目前,我们的国企改革就正是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一方面,国企不改革就难以有出路,已成社会普遍共识,即便是企业员工,也对迟早到来的国企改革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广大乡镇企业的率先转制已积累了非常成功和有益的经验,同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国家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民营经济已形成相当规模,各项配套改革有序推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政府职能正在朝着致力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速转换,这些都为国企改革提供了更大的腾挪空间、回旋余地和有力保证。更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国企经营者、经理人在日益深入的市场化演进中,对企业的本质属性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一个自觉关注企业产权制度和资本构成体制的氛围正悄然出现。所有这些,使得我们的国企改革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坚实的思想和社会基础。 二、攻克改革转制的关键问题决不含糊 国企改革到了目前阶段,如果说其必要性已毋须赘言,那么对其艰巨性却不能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市委在部署今年企业转制任务时曾明确指出,全面、彻底完成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这是一场改革的攻坚战。既为攻坚,那么“坚”在哪里、“难”在何处、如何攻克,这是务必认识清楚、不能含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