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苏联时期的经济体制及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无效 原苏联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国家。建国以来,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二战前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其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重工业发展速度堪称当时世界之最。战后,其经济发展速度虽然放慢了,但年均发展速度仍高于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1950年—1984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了8.9倍,除低于同期的日本(11倍)外,高于英国(1.2倍)、法国(3倍)、美国(2.1倍)、德国(3.6倍)。 但是这种高经济增长率主要是通过高投入的办法获得的,即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取得的,而不是主要通过技术进步、规模经济、结构优化、科学管理等引起综合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取得的。与发达国家相比,原苏联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高投入、低产出,经济增长以数量扩张、规模扩大的粗放型经营方式为基本特征。 这种粗放型经营方式表现在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原苏联建国以来,基本建设费用支出增长幅度一直超过经济的增长幅度。据统计,原苏联1929年——1940年基本建设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9.9%,而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只有14.4%,1951年——1970年基本建设投资年均增长率为9.7%,而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只有8.7%;同样,物质消耗的增长也超过经济的增长。据统计,1966年——1975年物质消耗(不包括折旧)年均增长率为8%,而同期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6.7%。如果将各生产要素投入产出综合起来考察,苏联粗放型扩大再生产的比重,按社会最终产品指标计算,投入与产出之比一直在2/3左右,按社会总产值指标计算,也在2/3左右。(注:葛霖生:《原苏联东欧国家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未成的原因剖析》,《世界经济情况》1997年第18期19-20页。)不可否认,原苏联正是通过这种资源的大量投入维持着大大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在二战爆发前夕,原苏联就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建立了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国民经济结构,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原苏联领导人并未意识到和平时期到来,因此其经济发展的战略及指导思想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仍然像战前一样,实行粗放型的扩大再生产。每年大体上拨出相当于国民收入1/3和预算收入1/2的资金用于基本建设。到60年代末,原苏联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国民经济部门体系,特别是庞大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和机械制造业部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和军事强国。 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原苏联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即由长期高速发展时期转入了低速增长时期,投资效果不断下降。如1965年原苏联每一卢布国民收入的物质消耗为107戈比,而到1975年则增加到124戈比。随着可支配资源日益紧缺,原苏联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和高速发展的各种粗放因素明显缩小。首先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不断下降,劳动力日益短缺,劳动力的增长率由20世纪70年代的18%急剧下降到80年代的3,8%;原料、燃料由于长期掠夺性开采,导致开采条件日益恶化,开采成本大大提高;基建投资增长速度也因资金紧张而明显下降,20世纪50年代基建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3.3%,70年代降至5.3%。到80年代,原苏联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原料和资本)的综合投入共减少55%。(陆南泉:《前苏联经济增长方式评述》,《经济学动态》1995年11期75-76页。)客观条件的变化迫使原苏联必须改变传统的投资政策和结构政策,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与此同时,战后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现代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科技革命不仅改造了传统经济的技术结构,而且建立起一系列新型的工业部门,使整个社会生产经营的重点已经转移到以节约人力、物力为前提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上,经济发展的集约化趋势日益加强。而原苏联由于理论上的禁锢,其经济发展仍然保持着战前的粗放型经营特点。业已形成的庞大的生产场所和技术设备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许多设备开工率不足,浪费严重。严酷的现实使原苏联意识到,原苏联虽然在数量方面接近发达国家,但它的整个国民经济素质不如发达国家,特别是在使科技转变为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力方面大大落后于美国等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原苏联经济学家从可支配资源的减少、从支持长期以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要素的日愈缺乏的现实中,看到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严酷性。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在过去的经济运行中,经济增长速度是快的,但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却低下。于是在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了深入研究,但是受传统经济学教义的严重束缚,在社会主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研究中却始终没有涉及到或者说始终回避经济体制这一关键问题。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指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组合和使用的不同方式从而实现的经济增长及其效果,它决定着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效能和发展状况。一般说来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要素资源的投入、组合和使用以数量扩张为主而实现的经济增长,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另一种是要素资源的投入组合和使用上以质量提高为主而实现的经济增长,即集约型经济增长。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个客观的经济范畴,从总体上看,这一转变意味着经济总量增长方式的转变,它强调整个国民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优化,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和宏观经济效率和效益的提高:现代经济学认为,商品生产不仅取决于各种传统的生产要素(即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经营管理能力)的数量和成本,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组合上述生产要素的技术,因为技术不仅可以节约稀缺的经济资源,同时在要素规模条件下,可以实现更大的产出和生产更多样化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