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之上的,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它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也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的目的,就是在对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理论剖析的基础上,对其改革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概念的界定 福利按照英国社会学家Robert Pinker的定义,指的是“个人的福祉”和相对个人福利的满足。这些需要有集体和个人的层面,包括基本的物品与服务,比如食物、收入、医疗保健和住房。满足这些需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工作以个人的自助来实现;二是通过法定的或非法定的福利这种集体的努力来实现。 关于社会福利,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准确的定义。根据人们对它的不同理解,有广义的社会福利和狭义的社会福利之分;狭义的社会福利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疗救社会病态而提供的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这种服务在社会生活中是补缺性的,所涉及的项目是传统的内容。广义的社会福利制度强调社会福利制度在促进和实现人类共同福利中的作用。一般的社会保障或收入保障服务,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二是医疗服务;三是教育;四是住房;五是社会工作服务和个人的社会服务。除了上述的社会服务外,政府还通过税收影响社会福利状态,如对有儿童的家庭和残疾人提供税收减免以促进有关群体的福利。即广义的社会福利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实现社会福利状态所作的各种制度安排,包括旨在增进收入安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的社会福利的内涵是狭义的,通常与生活救济相提并论,特别是指与支持有特殊困难的群体有关的工作和服务。在我国,社会福利实质上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劳动部门对职工提供的福利津贴,福利设施;二是社会福利生产,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残疾人的生活和就业问题;三是社会福利事业,如敬老院,孤儿院,精神病院等。它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优抚一起构成了我国广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有鉴于此,本文中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是补缺性的,指国家和社会为增进与完善成员尤其是困难者的社会生活而实施的一项社会制度,旨在通过提供资金和服务,保证社会成员一定生活水平并尽可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制度性缺陷 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以城镇职工为核心的一套相互分割,封闭运行的福利制度,其间虽然经过了修补和变动,但是它的根基却丝毫未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桎梏。从理论上概括地讲,其制度性缺陷主要有: 1.制度安排的非公平性,它的覆盖面非常狭窄。换句话说,生活在社会保护下的人很少。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是以城乡分割造成的城乡差异为前提的。二元经济结构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差别非常明显:在城镇是以高就业为基础,职工可以享受劳动保险、公费医疗以及其它社会福利;而在农村则以国家救济和群众互助结合为主体,即个人困难有集体,集体困难靠国家。以1990年统计为例,全国有5.67亿劳动者,享受社会福利的只有1.67亿人,占全体劳动者的29.5%;在这1.67亿人中,城市职工占1.6亿,农民享受养老退休金,五保户和定期救济抚恤的人数只有811万人,仅占农村劳动力的0.9%。即使在我国先进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中,它的服务对象仍主要是城镇居民,农民还是“二等公民”,无权享受社会福利。在城镇,干部与职工之间,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与非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之间乃至同一所有制类型之间,也存在非公平的福利待遇。 2.社会福利与职业福利相混淆,导致政府与企业角色错位。职业福利主要来自于企业或者是就业的雇主,福利可以是现金或服务。它是以提高本单位的工作效率或竞争力为出发点,采取各种各样的以激励为主的措施,借以调动雇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得机构或者公司的目标得以实现。社会福利则以全社会的利益为出发点,为了达到稳定社会和控制社会的目的,采取的某种程度的分配调节和社会公平措施。由于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以职业福利为主体,企事业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举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其结果必然使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政府企业角色不分。这种政府办企业,企业办社会的角色错位问题成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病”,迄今仍是国企改革的主要障碍之一。 3.制度结构的板块性。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大体有三部分构成:即国家办福利,主管社会上的三无对象和优抚对象的社会福利;单位或企业的职业福利和家庭的福利保障。三者之间既缺乏协调性,又缺乏稳定性。在这种板块式的福利保障结构和福利体系中国家财政负担的费用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单位负担的却是很大部分(城市居民)。这种格局不仅导致了经费来源单一,福利设施低下,而且养成了城镇居民的畸形福利观念,进而是居民与企业之间形成了奇特的人身依附关系。 4.资金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低工资、高就业、高福利”为特征的,社会福利的供给是长期项目。但是,政府每年用在福利方面的支出一直控制在总支出的2%以内;企业效益不良对社会福利缺乏有效的支持,社会筹资渠道还未真正的开辟,导致福利资金严重短缺,福利供需矛盾突出。以残疾人福利为例,全国约有6000万残疾人,其中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大约2000万,而通过各种形式就业的不到15%;有精神病人300万人,而民政部门举办的各类精神病福利院的病床不到3万张;城镇新增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退休职工,能够满足老年人需要的社会服务更是不足。随着我国向老龄化社会的迈进,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失业人口的增加,将会使这一矛盾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