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直接控制,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利率、再贷款利率以及公开市场上买卖市场有价证券等间接控制手段,形成资金利率,间接地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种机制。同时,还强调,利率市场化可动态地看作是将我国目前现行的单一的计划利率机制向国家宏观调控和限制下的市场利率机制方向变化的阶段和过程。 利率市场化不是利率完全由市场决定,而是在国家一定的控制和行政干预下,依据市场各种经济因素自动调节和自我调整的过程。孙勇杰、孙连国将其特征归纳为:(1)形成机制:由市场供求及资金稀缺程度决定取代传统体制下政府人为地规定;(2)结构体系:依据经济活动听风险程度、控制通货膨胀程序以及经济性质等因素形成多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弹性结构系统;(3)运行机制;既赋予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相当充分的自主权,又强调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和干预;(4)调节方式:用间接经济调控手段取代传统的直接调控。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一部署,2002年3月以来相继在浙江省的瑞安市信用联社和苍南县信用社、黑龙江省的甘南县信用联社、吉林省的通榆县信用社和洮南市洮府信用社、福建省的连江县信用社和泉州市的泉港区信用社、内蒙古自治区的扎兰屯市信用联社率先进行浮动利率改革试点。 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区域限定于县城以外的农村信用社;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浮动幅度为20%以内,活期存款浮动幅度10%以内,零存整取、存本取息等定期存款品种未作浮动;贷款利率允许最高中浮到70%;有的地方对浮动利率贷款规模作了不得超过浮动利率存款规模的限制;在宣传上普遍显得很谨慎,只允许在信用社门前悬挂着获准人民币浮动利率试点的宣传条幅。 试点几个月来,普遍反映组织资金能力增强,经营状况改善,民间借贷有所抑制,但同时反映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知情度不高,存款浮动幅度不大,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贷款利率上浮后贷款营销难度增加。 一、农村信用社率先实现利率市场化,尚有诸多制约条件 成功的利率市场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具备,不仅利率市场化起不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反而会恶化资源配置效率,导致金融风险的积聚和金融信用危机。农村信用社率先实现利率市场化,尚有诸多制约条件,其中既有宏观上的不配套,如货币市场发育不健全、监管当局监管水平不高、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缺失等,又有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缺陷,如农村信用社体制问题争议不休、内部机制不适应竞争的需要、身负巨额不良贷款、人员素质低下等。 (一)货币市场畸形,真正的市场基准利率尚未形成 货币市场是短期债务工具的交易市场。由于货币市场是金融机构融通资金,调整其短期流动性的场所,因此货币市场中形成的利率是经济中反映资金供求状况的指标,具有经济中“基准”利率的作用,是金融机构确定其它债务工具和存贷款利率的重要参考。 在我国,货币市场主要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货币市场规模小,市场参与主体少,货币市场的各组成市场、每一组成市场在区域间都严重分割,我国的货币市场仍然不是一个统一的市场,各市场之间分割严重,导致资金的收益率差别较大,相互之间关联程度小,还难以担当形成市场基准利率的重任。因此,农村信用社利率率先市场化是在没有真正的市场基准利率的背景下摸索。 (二)不良贷款数额巨大 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主要有两大块:一是通常所说的“历史包袱”包括三部分:农行和信用社脱钩时遗留的呆帐;保值储蓄的贴补支出;清理合作基金会和整顿城市信用社带进的呆帐。这其中既有行政干预、指令贷款支持乡镇企业造成的,也有行社脱钩过程中的资产分割与划转,国有银行资产剥离过程中形成的借款人道德风险问题(主要表现为逃废本来可以偿还的贷款,寄希望于剥离)形成的。二是农村信用社正常的市场风险和经营管理能力不足造成的呆帐。据估计,目前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在60%左右。 大量不良贷款使信用社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下降,同时意味着信用社资本金被大量侵蚀,盈利能力下降,流动性不足。而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存款波动会加大,因此支付困难会加剧。 (三)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尚未最后确定,内部激励制约机制不健全 当前,合作制要不要坚持、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如何与解决农村金融体制一揽子问题相结合、农村信用社组织模式是否需要全国统一、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体制选择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信用社,这些问题悬而未决,对农信社管理层影响最大。 在我国,农村信用社也存在“所有者缺位”的问题,贷款长期成为地方政府解决就业、促进增长、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这种政策性负担的存在也使得对管理人员的业绩难以进行客观的评价,导致信用社同国有企业一样存在着预算软约束的问题,信用社内部难以建立起有效的机制和相应的激励制度。这样,一方面管理人员的收入和升迁并不取决于其管理绩效,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可以不为其经营后果负责,这使得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效益低下。经营管理水平低造成两个方面的后果,一个后果是关系贷款大量存在,贷款质量难以保证,容易形成大量的坏帐,另一个后果就是管理人员偏好高风险高收益的投入,“赚了是自己的,赔了是国家的”在农村信用社经营中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