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先进文化是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社会进步具有导向和推动作用。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创建农村先进文化,是贯彻实践“三个代表”的现实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创建农村先进文化的实践中,我认为要注意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处理好发展农村经济与创建先进文化的关系。在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是人们的首要任务。只有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为文化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随着全球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市场经济下物流、人流、信息流的集聚和辐射,广大农村将越来越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冲击、鱼龙混杂的重要区域,更可能使封建迷信恶习、低级趣味文化沉渣泛起,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也乘机侵袭,成为争夺基层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群众的重要场所。如宣扬封建迷信,反对崇尚科学;主张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反对遵纪守法;大搞地方宗派、宗族,助长了恶势力抬头等等。这些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不良文化现象和错误思潮的传播,虽然不是当前广大农村思想阵地的主流,但在一些地方确是程度不同的存在,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农村这块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不去占领,各种各样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去抢占。即使这些地方经济发展上去了,也是不会持久的,终究还会掉下来。因此,我们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决不可对农村的文化建设掉以轻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既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使广大农村尽快脱贫致富,又要积极创建先进文化,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广大群众的头脑,积极引导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巩固农村的经济建设取得的成果。 发展先进文化不仅与发展先进生产力一起,构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要条件,而且对发展先进生产力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今天,发展先进文化愈来愈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条件,而且经济的文化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出来,文化不再仅仅是非功利性的教化工具,而是一种产业,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就是经济。因此,建设文化与发展经济是相辅相承,两者互为作用的,没有文化内涵的经济发展是缺乏后劲的,文化的建设也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可以这么说,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缺少灵魂的躯体,无论建设得如何宏伟气派,也只不过是钢筋和水泥的简单组合,缺少内涵和活力。同样,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如同缺少眼睛的孩童,无论打扮得如何花枝招展,也只不过是个丧失方向的盲人,缺少灵气和丽质。总之,发展和研究一个地方的经济,不得不去研究一个地方的文化。不认真研究一个地方的文化,就不能很好地认识一个地方的经济。永嘉县政府提出“文化楠溪江”战略即是对发展永嘉经济研究永嘉文化的最好诠释。 二、处理好继承传统文化和弘扬先进文化的关系。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很值得我们去挖掘、继承、发扬、光大。但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中庸、守祖训、不求创新、压抑变革的消极的甚至糟粕的东西。传统文化是基础,是我们现代文化的根;现代文化是发展了的文化,是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两者互为补充,构成完整的先进文比体系。因此,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部分的同时,要学会扬弃,有选择地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为现代社会服务。如永嘉历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瓯越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古老的瓯越文化。永嘉县名始于隋朝文帝开皇九年(589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素有“溪山邹鲁”之称。全县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地域人缘优势,文化的吸纳和辐射空间广阔。楠溪江流域遍布保存了比较完整的南宋时代的古村落、古建筑,从而形成了引人入胜的独具特色的楠溪古文化。为此,永嘉县政府提出“文化楠溪江”战略,就为我县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弘扬现代先进文化提供了最好的理论依据。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都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其精神境界、文化追求的层次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我们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善于做好创新、求新这篇文章。在创建文化的方向上,要努力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最佳结合点和着力点,建设一种既能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又能融合传统文化精华、体现时代精神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农村文化;在提高文化质量和水平上,要力求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上下功夫,创建出符合时代需求和广大农村群众需要的独具特色的先进文化模式;在对待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态度上,必须具有开放的精神、开阔的胸怀和开明的态度,吸纳兼容,善于吸取一切合理的有利的文化,敢于摒弃那些过时的、不合理的、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结合永嘉农村实际,就是要弘扬、发展永嘉人在传统的耕读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敢为天下先、吃苦耐劳,勇于开拓和创新的精神,摒弃那种讲封建迷信、多子多福思想和陕隘的地域观念以及家族、姓族、房族等排他性落后意识。要根据“文化楠溪江”战略的总体部署,不断挖掘楠溪江特有的文比资源和优势,深入开展楠溪江文化研究,进行有效的资源互补和不断的创新,努力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处理好农村文化载体和建立农村文化阵地的关系。阵地建设包括乡镇的文化站、基层党校、广播电视站、电影院、以及村头巷尾的宣传窗、黑板报等。文化载体是承载和传播农村文化的物质工具,具有传播快、覆盖广、受益多的优势。它包括报纸、书刊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以及形式多样的简报资料、宣传标语等。任何一个文化阵地,都需要文化载体去传播文化,而文化载体也需要一个可以发挥文化功效的阵地。阵地建设好了,载体就能发挥出作用了。如果说阵地是园地,那载体便是栽在园地里的花。没有花的园地是枯燥的,没有园地的花是不会持久的,两者缺一不可。在农村,各地都建有一些阵地,如农村文化站、电影院、广播站、基层党校等。但在一些地方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财力比较困难以及少数地方领导不够重视等原因,使文化阵地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文化阵地名存实亡。有的因长期闲置而改作它用,甚至成为搞封建迷信的场所;有的被出租、承包;有的成为摆设。这些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二是文化阵地没有发挥作用,主要是有场地而无载体。有的没有电视机可供观看,没有报刊杂志可供阅览;有的广播喇叭经常不响,电影长期不放。这种文化阵地建设滞后状况与建设农村先进文化的要求是极不适应的。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建好农村文化阵地,添置和创办大量的文化载体,真正用马克思主义文化去占领农村阵地,使农村的文化阵地上到处盛开先进文化之花。具体地说,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县、乡政府要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拓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资渠道,逐步形成多层次、多体制的投资格局;要充分利用我县崇文重教的传统和民资丰裕的优势,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的界限,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大社会办大文化,把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办。二是增强“造血”功能。要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活动,活跃阵地,形成农村文化氛围。通过文化、科技、卫生等部门组织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增强农村文化阵地的“造血”功能。近些年,我县文联送春联到穷村僻壤,文化馆送歌舞到山区各村,科协送农技到田边地头,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三是加强阵地管理。要十分注重选择一批文化素质高、责任心强,有一定爱好的骨干分子担任阵地负责人,并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培训。通过他们去组织,引导群众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使先进文化深入人心,促进阵地建设的规范化、经常化。四是充分体现特色。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村要体现自己的文化特色,如永嘉枫林村的武术之乡,林坑的古村落文化,碧莲永嘉郡祠的名人文化,大若岩陶公洞的宗教文化,五
的红色文化和岩头丽水街的水文化等等。通过文化阵地的建立和活动的开展把广大农村群众吸引到健康、文明的各类文化科技活动上来,从而有效地扼制了农村封建迷信活动和聚众赌博等不良风气的蔓延。总之,经济条件好的山区要重在提高文化阵地的档次,完善文化阵地的功能,加强对文化阵地的管理;经济落后的山区要因简就陋,因地制宜,少花钱多办事,尽可能消灭阵地空白点。实践证明,传播先进文化的场所多了,赌博迷信的场所少了;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打架斗殴的现象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多了,村民之间的纠纷少了;村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多了,愚昧落后的陋习邪气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