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入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增长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国际上,既有如“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等论调纷纷出笼,也有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真实性的争论。这也更促使国内学者对经济增长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近来研究的动态看,人们的研究视角,不仅包括对经济增长各项指标的分析和对宏观调控政策探讨,也关注指导现实经济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模型的构造,研究现实经济的方法也趋向多样化。现将近期关于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近况简述如下: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 1.2002年中国经济形势好于预期。进入2002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明显好于人们的普遍预期。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较为明显地超过上年,如果2003年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国内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和其它重大问题, GDP增长率仍可以保持在7%以上的水平,甚至略高于上年。(注:《社科院研究报告解析:宏观经济仍有增长空间》,《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10月15日。) 2002年的中国经济实现了新的突破,一是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比上年增长8%左右,人均GDP第一次接近1000美元。二是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条件下,中国开放型经济获得新的大幅度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将第一次跃过60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将超过500亿美元,外汇储备年底可能超过2700亿美元,甚至达到2800亿美元。三是经济结构调整获得新进展。整个国家的经济质量明显改善,企业效益增长大,人民得到了更多实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左右,农民收入增长5%左右,储蓄存款增加了1万多亿元。(注:《邱晓华:中国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2年12月09日。) 在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经济增长质量也在提高。表现为企业经济效益好转、国家外汇储备继续较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下降。据最新统计,按贷款质量五级分类,6月末,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597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下降2.65个百分点。(注:彭志龙:《今年经济增长为什么快于预期》,《上海证券报》2002年10月16日。) 2.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刘树成等认为,从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看,近几年来外需的贡献呈下降趋势,内需的贡献逐步上升。(注:刘树成、汪利娜、常欣:《中国经济走势分析(1998-2002)》,《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胡鞍钢认为,有四大因素支撑中国保持持续高增长。其一,较高的国内储蓄率和外商直接投资增速,使中国保持高国内投资率。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1996年到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11.0%。今后10年,中国国内投资率仍在40%左右,有形投资增长率在10%以上。其二,相对较高的人力资本增长率。1990年到2000年期间,人力资本(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增长率在2.6%。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7年提高到2010年的8年到9年,2020年将达到10年到11年。第三,非农业劳动力的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第四,城镇化加速有利于支持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注:胡鞍钢:《四大因素支撑中国经济高增长》,《北京青年报》2002年11月24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月度宏观经济形势计量分析模型》课题组以1995年5月-2002年6月的月度经济数据为基础,对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和2002年上半年影响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贡献做出定量分析,认为: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需求因素,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注:李建伟、卢中原:《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预测》,《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9期。)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彭志龙认为,目前经济增长超出人们预期有三大原因:投资的支持、对外贸易的带动和信贷的推动。2002年1到8月,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完成投资16535亿元,同比增长24.2%,高于去年同期5.3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23.9%;更新改造投资增长16.4%;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0.0%。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6.1%。其中,出口增长17.5%进口增长14.5%。进出口相抵,顺差179亿美元,同比增加66.5亿美元。金融机构加大了放款力度,无论是贷款,还是货币供应量都快于2001年同期。(注:彭志龙:《今年经济增长为什么快于预期》,《上海证券报》2002年10月16日。)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研究部的一份报告通过对中国31个省份经济数据的回归分析,认为经济增长与民营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程度紧密相关。(注:《2002最具争议的话题:积极财政政策何时淡出》,《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12月24日;许小年、郭京平:《仍有可观潜力——中国长期增长展望》,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网站。) 邱晓华认为,我国连续5年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国内需求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增长,累进效应进一步发挥。而且,国际经济环境没有像原先预计的那样继续走坏。同时,来自市场的活力在增强,中国经济正从政府的政策主导增长阶段向政府政策与市场活力共同推动增长的新阶段转变。微观层面的信心也在增强。(注:邱晓华:《中国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2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