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成功完成软着陆和世界经济日益放缓,“通货紧缩”已经代替“通货膨胀”成为学界和政府关心的首要问题。无论对我国政府还是对其他国家政府来说,治理通货紧缩的课题似乎比治理通货膨胀还要困难。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我国就一直陷入通货紧缩状态,至今仍未有根本起色。从全球范围看,头号经济大国美国也严重地受到通货紧缩威胁。本文认为,政府应该在全面分析各国通货紧缩成因和货币扩张瓶颈的前提下,突破传统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政策思路。运用多种有效的经济措施引导通货正常运行,拉动经济成长。 一 通货紧缩问题 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货币现象,指社会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跌过程。通常,全部商品的平均物价水平即被视作社会价格总水平。如果只是部分商品价格的下降,不能披看作发生通货紧缩。在时间定义上,通货紧缩是整体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过程,一般出现多季走跌的事实就可被视作持续下跌。季节性、暂时性、偶然性的价格下降。也不能被当作通货紧缩。 按照上述定义,衡量通货紧缩最理想的办法就是通过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化来表示。如果出现总体物价水平持续性的下降,则可认定出现了通货紧缩。物价水平下降的幅度也正好反映通货紧缩的程度。在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社会物价水平的变化一般是通过物价指数的变化来反映的。实际中常用的物价指数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即国民生产总值紧缩系数)(IPD)、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零售物价指数(RPI),批发物价指数(WPI)。在这五种物价指数中,IPD衡量的商品范围最广,因此相对而言更能准确地反映价格总水平的变化,但编制起来也最困难。CPI反映的是最终商品价格水平变化情况。PPI反映的是商品出厂价格的变化情况,两者相互补充,能剔除从生产到流通过程中的人为干扰。RPI和WPI分别测量零售市场和批发市场的商品价格变化情况,也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为准确地反映社会物价水平的变化情况,统计部门常常编制一篮子价格指数,从不同方面提供价格水平的变化信息。在美国季度经济报告中,CPI和PPI是最重要的价格指标。 战后西方各国经济动荡加剧,通货紧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仅传统产业强烈收缩,虚拟经济和证券市场也遭受重创。美国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通货紧缩是最为剧烈和严重的一次,1929年到1934年,美国GNP从3147亿美元一路下降到2394亿美元,降幅达到24%,1929年9月至1932年6月期间股市暴跌85%。而日本始至1989年的本轮通货紧缩至今也未能走出泥潭,使日本经济几乎倒退到80年代水平,东京股市的日经指数已经下探突破10000点关口,与1989年股市相比,缩水80%。 二 通货紧缩原因 有学者认为,通货紧缩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量小于货币需求量,即货币供应不足,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虽然在货币经济中,通货紧缩表现为一种平均物价下跌的货币现象,并且总是伴随着一定的货币(本币)升值,但通货紧缩绝不仅仅是货币问题,货币关系的变动也并不一定是引起通货紧缩的原因。作为一个宏观经济现象,通货紧缩的产生必定有其微观基础,可能来自产品市场,也可能来自货币市场,更有可能存在制度性障碍,只有发现和重视通货紧缩的微观经济基础,宏观政策才可能“对症下药”,切实反击通货紧缩。 1.政府决策 一直以来,各国政府对通货膨胀格外小心,在制定政府财政货币政策时常常把抑制通货膨胀列为政府主要经济目标,倾向于采取偏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成为诱发通货紧缩的潜在因素。特别是经济发展过热时,出现通货高涨或有通货膨胀危险,政府总是很果断地采取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压低经济增速,抑制物价上涨。由于经济运行的惯性作用,经济实体在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后,如果没有及时调整政策力度和方向,整体经济可能继续收缩,从而造成经济下滑,而长期的恐胀倾向使得政府对通货紧缩缺乏敏感性,对经济中出现的轻微价格水平下降并不担心,往往要等到通货紧缩发生了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滞后显然贻误了治理通货紧缩的良好时机。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向迟缓和时机滞后,使得本身是为了稳定经济发展而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反而成为了通货紧缩的源头,并可能进一步造成经济萧条。 2.产品市场供给 产品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是形成价格的最直接因素,如果需求保持不变或正常增长,当社会产品供给出现较长时期的超常增长时,市场出现严重供过于求,平均产品价格水平就会被迫下跌。 当然,产品价格的下降也可能是由成本降低引起的,包括工资成本下降、生产资料成本下降,生产者降低目标利润水平等具体原因。这其中,工资成本的下降可能缘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加剧,生产资料成本下降可能缘于生产资料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生产者降低目标利润水平则是最不可能发生的,除非市场竞争特别激烈,生产者面临出局的危险。 如果产品市场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也可能引起结构性通货紧缩。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变化或者技术条件、社会环境的改变,需求结构会发生变化,如果供给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需求增长的产品的供给难以增长,而需求萎缩的产品出现供给过剩,价格下跌,人们可能持币待购,这样社会总体物价水平就不会上涨,反而可能受到过剩产品价格下跌的拖累而下降,形成通货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