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在党的领导下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走调结构、兴科技、减负担、打基础、建城镇、拓市场的道路,改变对扶贫方式的认识,使8.0739亿农民中的绝大部分富裕起来,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受到制约。不少大中城市为了减轻城市人口负担,限制农民进城,制定了许多不符合规定的政策。如城市增容费、暂住费等,这些政策不仅缺乏法律和政策上的依据,实际上也没有限制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只不过提高了农民就业转移的成本,减少了净收入。 (二)对农村的投入太少。2001年国家对第一产业的投入为888亿元,和上年相比减少5亿元,而与投入不断增加的第二产业8633亿元和第三产业的18306亿元相比仅为第一产业的十分之一和第三产业的二十分之一。并且真正能让农民感受到实惠的就更少。 (三)税费体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①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后,中央的财政好了,可是地方的财政收入相对减少,地方政府鞭长莫及,只好缩减部分原有对农业的扶持投入。②设立农业特产税。设立农业特产税是为了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实施结果却使农民有限的收入减少,还打击了积极性,不但农民无力再对农业特产进行有效的培植,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农业特产的价格、质量和产量的竞争优势就因此而被迫降低而漩入恶性循环中,以致于没有任何优势。 (四)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不适应现阶段农村的实际要求。近年来,我们在农村广泛推广应用了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现在,硕果累累的农业科研成果,从理论应用上来讲,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效益是明显的、可观的。但是,部分科技措施的应用,对于户均少得不能再少的土地来说,就有可能只是增加其生产成本了。 (五)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不科学,致使其用行政手段指挥生产,以达到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而争当先进,增加了农民的负担,甚至破坏了农民的正常生产。其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 现象一,基层办样板。近年来,各地都在大干农业样板,这本是给广大农民群众学习科技知识的好事,但一落到基层就易变味,办成了以好看、方便看为主要目的的样板,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破坏了农民的生产计划,浪费了农村劳动力,降低土地使用率和降低投入产出比,直接影响农民正常收入。 现象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虎头蛇尾。不少地方组织在调整产业结构时,盲目冒进,急于求功,损农利己,如有的地区发展产业化种植,只图规模而未考虑产品出路,有的农户就因此缺粮返贫,空守一季劳动成果,还要另择他道维持生活,国家、集体的税、费不能少,而产品没有了销路无人过问,更无人对农民的损失负责。 以上现象不但违反了《农业法》和《农业科技推广法》的有关规定,给农民事带来了严重损失,致使政府在农民面前失去了威信,破坏了干群关系,让农民对政府产生了抵触情绪,影响以后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一)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搞活体制。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是体制改革。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职能转到制定和执行好宏观调控政策,履行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方面来,让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拥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才有可能真正减轻农民经济和心理方面的负担,这才是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 结构调整必须加快市场化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和产品的自由流动,市场机制的发育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结构调整的基础,才能使区域化经济和比较优势得到发挥,这是战略性的发展问题。 2、打破现有土地使用权制度,使农村土地使用权相对集中。小农意识和小农经济的实际存在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又一根本原因,小农意识和小农经济的实际存在又取决于分散的农村土地使用权。只要把农村土地使用权集中起来,就能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才能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农村劳动力的再分配,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让农民有自己选择职业的权利。现在的农民为了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就要求懂得农、林、牧、副、渔等技能,身兼数职、缺一不可,所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的种类及熟练程度的要求是很高的,一个农民不但要有获取信息、技术、经营管理和市场预测的能力,还要有强壮的身体才可能付诸实施,实在是无所不为、又怎能有所作为呢?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促进不同生产经营者之间建立新型的伙伴和联盟关系,把商业和农业群体联合起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提高农民的标准化和契约化程度,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调整粮经种植比例,拓宽经济来源。2001年我国的粮经种植比例为2.6∶1,充分说明我国农民的主要收益是依靠粮食生产,“无农不稳,无商不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也是如此。加入WTO以后对我国冲击最大的是农业,想要通过政府上调粮食价格是不可能或是不长久的,并且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因此,就更应该调整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因地制宜走农产品的新、优、特之路。靠新产品抢占市场,挖掘需求潜力,引导消费,打好名牌,以优取胜,突出特色。实施短期和中长期相结合的战略,抓好经济收入,这是农民增收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