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热门话题,对此已经有很多的研究文章发表。很多人根据这些文章的认识进行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在调整的过程中,政府干预过多,重复建设,农民负担加重,结构调整的效果不太理想,农业和农村中的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由此看来,应该特别重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思路、重点问题及相关政策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一、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思路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思路概括为三句话:第一句话是虚实结合,“三论”起家;第二句话是抓中间,带两头;第三句话是重点突破,配套改革。 1、虚实结合,“三论”起家 “虚”讲的就是战略性结构调整要有理论,要从提高认识上开局。“实”讲的就是实践,要有可以实际操作的政策措施。这两方面的结合点就是要从“舆论”、“理论”和“策论”方面起家。“舆论”起家,就要从宣传“内忧”、“外患”入手。所谓“内忧”,就是要紧紧地抓住九亿农民的问题,强调新时期农民增收的困难,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用农民收入问题来总揽社会各阶层对农业和农村很多的认识问题。“外患”讲的就是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农民、农村面临的严峻挑战,用历史的教训和国外的经验证明,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将会重犯近代史上的错误。“理论”起家,主要就是理论创新,主要是关于农业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农业产业化经营三个方面的理论。集中学术力量在这三个方面有所突破,新的思想观点会起到创新理论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策论”起家就是要讲究对策,要把理论和舆论形成的很多认识和观点变成能够具体实施的政策,促使决策层在体制上、机制上、政府的职能和机构上作出深化改革的决定,大胆、果断地制定出许多有操作性的、能够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 2、抓中间,带两头 所谓“抓中间”就是要抓住产业、区域的中观问题。“带两头”就是要以此带动解决微观问题和宏观问题。我们现在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三个层次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微观层次的问题,主要是农户的问题、土地的问题、企业的问题等;第二是中观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的问题、区域的问题;第三是宏观的问题,主要是政府管理体制、宏观政策等。在现在的情况下,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是像80年代初期那次战略性结构调整那样,由微观入手,宏观配合来解决吗?显然现在的情况和那时已有明显的不同,微观农户的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家庭承包经营写进了宪法,如果我们现在动这个基础,会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另外在意识形态上也难以接受。如果像许多专家学者所说,先从宏观入手呢?动宏观时,如果微观、中观的问题没解决,宏观问题的解决也缺乏依托,解决起来相互纠缠,理顺也很困难。同时,由于要牵扯到很多阶层和集团,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也是很难发动的。因此,先动宏观现在看来也不现实。那么比较好的办法还是从中观入手,也就是从产业和区域入手,尤其是从产业入手。这些年地方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也说明,抓产业化经营,从优势产业及优化区域布局入手,是推动战略性调整的好办法。首先,经过近十年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它的认识逐步深化,有很多相应的理论,许多已成为广大群众和干部的共识,在意识形态上便于接受。第二,现在各地都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和典型。第三,在产业化经营这个平台上操作,实践证明也比较平稳,既可以带动微观基础的再造,同时也可以促进宏观体制的变化。第四,抓产业化经营也符合各国从农业社会转入工业社会、由传统社会转入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同时它又照顾了中国的国情,适合政府参与。所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抓手,在新的历史时期,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纲。 3、重点突破,配套改革 回顾前几年,农村改革重点不突出,制定的一些改革措施相互之间也不配套,于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对比之下,80年代初的那次战略性结构调整之所以在实践中势如破竹,成绩巨大,就是重点突出、配套合适。那次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点突破”,就是紧紧抓住了农户经营这个关键,采取大胆果断的经济措施,在很短的时间内确立了农户家庭经营这个基础。当时的“配套改革”主要就是为农户家庭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取消统购统销、解散人民公社、允许农户办企业带来乡镇企业的兴起等。同时,城市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放开副食品的购销,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农业人口的流动,打破城乡隔绝的局面,促使农村改革找到了新的支撑。如果当时我们没抓住重点,或是抓住了重点但没有进行相应的配套,都不会取得良好的成效。现在总结80年代初那次战略性结构调整的经验,也要反思后来我们在农村改革当中的一些失误,重新确立“重点突破,配套改革”的思路。所谓“重点突破”,就是要像过去立足于农户经营那样,这次就是要牢牢地立足于产业化经营,要以大力鼓励企业家经营为重点,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为关键。“配套”就是要打通国内外市场,不但是产品市场,而且要使要素市场发育起来。在管理体制上,要实行农、工、商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内外贸结合。同时,要让企业家、农户参政,结合县乡行政、事业机构改革,配之以税费改革等等。城乡关系也要作出调整,使产业化龙头企业起到衔接城乡的作用。只有这样,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够全面展开。 二、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九个重点问题 回顾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那次战略性结构调整,对比这一次战略性结构调整,有以下9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加深认识,得出正确的结论。 1、农业双层经营体制问题 这是影响农业和农村微观基础的核心问题。上一次战略性结构调整破除了人民公社的体制,确立了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体制也逐渐显露出它的不适应性。主要是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作为农户分户经营,农户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确立,土地还不是农民自己的,农户进行经营还不断地受到来自“统”的层次的干预,而难以得到这层次的服务。农户经营只是作为双层经营的一个层次,而不是作为一个实体出现,也就是说它受制于统的层次,并没有真正形成市场的主体,它与市场的衔接还受到统的层次的阻挡。第二,从统一经营方面讲,主要是限于社区集体经济,服务的功能方面主要是产中方面,而难以转化成产前和产后等方面,这在进入市场经济以后显然是不适应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户的经济活动已经冲破了社区,但是过去统的层次往往把农户的活动限制在社区内。另外,由于统的层次没有真正受农户的监督,它的运行机制存在很大的问题,不能够真正地为农户服务,反而在很多地方成为增加农民负担的一个层次。第三,统和分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不行,基本还是一种行政的结合,而不是经济的结合,双方不是一种等价交换的关系。虽然名义上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但往往是统的层次是借服务来向农户索取费用,而农户对统的层次奈何不得。据有关统计,现在乡村两级负债达3000亿元,过去一直倡导的集体经济难以为继,而一直被指责为集体经济“空壳”的浙江农村经济却一枝独秀,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因此可以看出,这次战略性结构调整就是要彻底解决上一次战略性结构调整形成的这种体制问题,让以上分析的这三个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要让农户成为独立经营的主体,能够直接和市场发生关系;统一经营的层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真正为农户服务,得到农户的监督,被农户所选择;统和分这两个方面的关系要由过去的行政关系变为市场的交换关系,实现双向选择,在这种双向选择、市场交换的关系中提高双方的效率。当然这样一种双层经营体制中,统的层次的内涵和外延已经有很大变化,不局限于社区,也不局限于某一个产业,而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无论在平面还是立体上都有很大的扩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