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严格地以事实为根据,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向前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适应形势的新发展、情况的新变化、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而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作出了许多新决策,采取了许多新措施。 一、用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推进中国现代化 江泽民在继承党的第一、二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基础上,针对当时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指出:“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注:《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因此,“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是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的事业,不但经济建设要上去,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秩序、社会风气都要搞好,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注: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80页。)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不仅要“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2、1486、1485、1502、1385、1463—1464页。),而且“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2、1486、1485、1502、1385、1463—1464页。)“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2、1486、1485、1502、1385、1463—1464页。)同时还规定了社会发展必须“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积极地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2、1486、1485、1502、1385、1463—1464页。)的总体要求。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的事业。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和1996年版,第2072页。)1997年9月,江总书记又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以上述指导思想为主题,进一步阐明了“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江泽民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第2页。)并且强调“确定这样的主题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注:江泽民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第2页。)这就将全面协调发展纳入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总体考虑之中,使得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以物的现代化为基础,以制度的现代化为标志的,包括精神文明建设等在内的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得到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应该说,这是江泽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含义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二、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用市场经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可以和市场相结合的基础上,第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在1992年6月9日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想法。同年10月,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解决了社会主义实践中长期未能解决好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经济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作了进一步的阐发,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五大报告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有了许多新的理论突破,提出了许多新的战略举措。比如:“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民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这些理论上的新观点,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涵义和特征的新概括,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新总结,它为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也为解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在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上,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即从主要依据增加投入、铺摊子、追求数量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 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21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面对这个态势,江泽民同志先后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着手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明确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2、1486、1485、1502、1385、1463—1464页。)并且指明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方向:走经济和科技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科技体制;统观全局突出重点地制订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大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