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是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剧作理论的发展,可为剧本创作提供必要的理 论总结和方向指引。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期,当时的电影理论基本上都是 从国外翻译过来的,虽然也出现了侯曜的《影戏剧本作法》、洪深的《编剧二十八问》 等国内的理论书籍,但总的来说,剧作理论与创作实践还存在着差距。解放后的“十七 年”是中国电影的又一个发展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夏衍先生的《写电影剧本的 几个问题》是这一时期剧作理论的代表,对剧本的特性及其创作方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 分析和阐释。1976年以后,中国电影进入了新时期,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使电影 创作空前活跃,呈现出多元化探索的局面。电影剧作理论在这一时期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和吸收国外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电影实际情况,产生了 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对新时期剧作理论做一次梳理和总结,将会使我们清晰地了解新时 期电影剧本创作和理论发展的情况,为中国电影剧作的未来提供有益的借鉴。 剧作在电影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时期之初,思想解放带来了电影语言的探索和创新。白景晟的《丢掉戏剧拐杖》、 张暖忻和李陀的《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等文章引发了对电影艺术特性的热烈探讨,电 影界兴起“电影是导演的艺术”的观点。1983年,荒煤在《电影与电影文学》中重提剧 本的重要性,指出“电影剧本是电影的基础”,提出“剧本是基础,导演是关键”。( 注:荒煤《电影与电影文学》,《攀登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12月,第525页 。)汪流的《为银幕写作》一文批判了两种对剧本作用的否定态度,一种说电影剧本只 能是“未完成的草稿、尚待执行的计划书或一部艺术作品的提纲”。汪流认为这种观点 缺乏电影发展的观点,剧本之所以上升到“基础”的地位,是由于其自身思想艺术性的 提高,使得影片的质量离不开电影剧本的质量。另外,有些西方的电影艺术家认为,既 然最初出现在我们脑子里的不是文字形式的思想,那么用文字来表现就不恰当了。对此 汪流反驳,电影的思想和艺术这样两个方面最根本的内容,往往是由剧本提供的,剧本 在电影中所起的是“基础”的作用。(注:汪流《为银幕写作》,编《电影剧作概论》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5月,第3-6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第五代”电影的崛起受到世界瞩目。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 使商业利益成为许多电影追求的首要目标,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转型期。20世纪90年代 初,王迪针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的状况总结出“两次大潮”。他认为,《一个和八 个》、《黄土地》等影片的相继问世,带来了一次反传统大潮,其具体表现是主张造型 第一、淡化情节、主题和人物,进而抛弃电影剧作家,强调以导演为中心;而另一次大 潮则是由于商业的刺激,导致了一批批粗制滥造的影片涌入电影市场。这两次大潮的源 头不同,但其结果都是否定电影剧作。撇开后一次大潮的“媚俗片”不提,王迪指出, 第一次大潮中那些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新片,往往都是从文学作品改编过来的,正是文 学和电影剧作为这些影片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注:王迪《在大潮冲击下》,《电 影文学》,1992年,第5期,第31-32页。) 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低谷。不单是电影剧作不景气,整个 电影行业都不复有80年代的辉煌。鲁坚在《重提电影和文学的关系》一文中分析中国电 影的症结就在于长期不愿承认,或者根本无视文学(主要指电影文学剧本)在电影艺术创 作中的重要作用。(注:鲁坚《重提电影和文学的关系》,《电影文学》,1992年第3期 ,第78页。)戴锦华在《也说剧作》中指出,“导演中心论”被误读了,它的最重要的 潜台词是“编导合一”,也就是要求一个优秀的导演同时是一个出色的编剧,电影剧作 始终是电影艺术的起点,剧本的重要性不应被导演的光焰所遮蔽。(注:戴锦华《也说 剧作》,《电影文学》1992年第1期,第65-66页。) 新时期以来,虽然有识之士在不断强调电影剧作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创作中,剧本往 往不被重视,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电影剧作者们没 有创作出真正令人信服的剧本。“导演中心论”之所以会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被广泛接 受,正是由于“第五代”电影以其独特的造型美学和表现形式证明了导演的创造性。其 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夏衍的剧作就受到广泛重视,没有人会怀疑他的剧本的重要性 。但是,一直到今天,虽然电影艺术在中国经历了几次大的发展,在编剧中间却没有出 现能够超越夏衍的大师级人物。中国的电影编剧们应该潜心研究电影艺术的特性,创作 出有分量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重建剧本的荣誉。 剧本的文学性 新时期之初,荒煤在《不要忘了文学》中提出了关于电影的文学性的问题,他肯定了 电影剧本不仅提供影片生产的基础,同时也能够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而存在。(注 :荒煤《不要忘了文学》,《攀登集》,第241-242页。)不久,他又在《电影与电影文 学》中进一步指出,电影剧本的创作就是电影文学,应该为影片提供思想和艺术基础, 同时,也可以让一般群众阅读和欣赏。(注:荒煤《电影与电影文学》,《攀登集》, 第522-524页。)张骏祥则在一次导演总结会议的发言中提出了“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 文学”的说法,认为电影就是文学,因此影片要体现出文学价值。(注:张骏祥《用电 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张骏祥文集》下册,学林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730-1 740页。)针对这一观点,郑雪来在《电影文学与电影特性问题》一文中提出商榷,他认 为任何艺术都有思想性、主题思想等问题,任何艺术都有塑造典型形象的任务,而不仅 仅限于文学。(注:郑雪来《电影文学与电影特性问题》,《电影美学问题》,文化艺 术出版社,1983年6月,第107-1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