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13(2003)04-0205-04 电视依托飞速发展的电子技术及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可能性,把影像语言的文化 产品以几何级增长的速度扩展、泛滥并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形成了新的“审美范式”。 电视艺术审美活动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关系、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关系,技术和艺术 的审美意义,艺术与非艺术的界线,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乃至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等一 系列基本的美学问题,影响并使整个的审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对电视艺术及其审美 活动的特征和规律的认识和研究面临着空前的复杂性和困难,这种20世纪才诞生、明显 晚于其他艺术样式的电视艺术,需要研究及其发展,其美学理论的产生、发展也需要归 纳总结。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电视艺术兴起至今仅20余年历史,其电视艺术研究的历史 也仅20余年,本文仅就其研究进行述评。 (一)电视美学理论研究 1.传统研究。把电视各种类型的节目看做像文学、戏剧或电影作品一样的一种独立艺 术,把各个节目看成完整独立的艺术作品,分别地进行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的分析研究 ,这种传统的美学研究方法作为80年代的主流首先集中体现在与电影相类似的电视剧研 究上。当时发行的各种影视理论刊物如《中国广播电视》、《电视剧》、《当代电视》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学报》、《电视艺术研究参 考》等,以及当时出版的一些著作,如王维超的《电视剧初探》(宝文堂书店)、徐宏的 《电视剧审美特征探索》(山东文艺出版社)、高鑫的《高鑫电视艺术文集》(作家出版 社)、宋家玲的《电视剧艺术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路海波的《电视剧美学》(江 苏文艺出版社)、陈志昂主编的《电视艺术通论》(知识出版社)以及杨伟光主编的《电 视丛书》(人民出版社)等都如此,都期望能够指导创作出高品位的电视剧艺术作品。以 后研究者在关注每一种节目形态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标志着电 视艺术总体规律和特征的美学理论并逐步形成体系,王世德著《影视审美学》(北京广 播学院出版社)在确立研究对象和审美价值的前提下,归纳了电视审美特征和创作规律 。张凤铸教授主编的《中国电视文艺学》把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总结为逼真性、实况性 与假定性、仿真性的结合,综合性、兼容性与选择性的结合,环球性、社会性与家庭性 、个人化的结合,运动性与造型性的结合。高鑫教授主编的《电视艺术美学》则用兼容 性、多样性、参与性和当代性来对电视艺术的总体美学特征进行概括。但当我们以此对 电视艺术的整个审美活动过程进行全面考察时,我们发现这些特征远不足以反映电视艺 术创作、艺术文本结构和艺术欣赏全过程的特征和规律。集体制作过程中艺术创造和技 术生产的关系和意义,艺术生产的商业性对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艺术文本构成和电视艺 术欣赏的影响,由广告的插入造成的电视艺术文本结构的破碎性和断裂性的特征及其对 电视艺术欣赏活动的影响,艺术欣赏的参与性造成的距离感的消失,电视艺术品的仿真 性所掩盖的现实的缺席等重要的特征,都未能得以充分反映。胡智锋著《电视美的探寻 》(华中工人出版社)开始注意到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并对其中一些问题如“多重假定的真 实”等做了深入的透视研究。 2.多元方法研究。高鑫教授主编的《电视艺术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其中的 “电视符号美学”和“电视接受美学”两章,周靖波著《虚构电视叙事学导论》,前者 用符号学和接受美学方法来证实电视艺术所体现的传统审美价值和审美理想,后者用电 视艺术作品来证实叙事学方法的合理性、实用性及其方法学意义。朱羽君教授的专著《 现代电视纪实》借鉴了人类学研究的开放性,以平实的方式论述了当代纪实性电视节目 纪实语言、蒙太奇语言、客观性、选择性并行不悖构成的复杂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形成及 其意义,使电视美学研究获得了人类学方法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此外,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的《北京电影学院硕士学位论文集》中收录的潘若简论文《论电视与电视剧集的叙 事特征》一文,从电视文本系统建构的外在因素:商业性、技术性、媒体和彩像符号特 征以及收看的时空特征出发,对电视文本的叙事机制和电视剧“集”的叙事特征进行了 分析,并由此深入到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审美心理基础和电视叙事模式对当代审美文化 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了麦永雄、柏敬泽等翻译, 罗伯特·C·艾伦(美国)编的《重组话语频道》,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译介了美国学术界 用叙事学、结构主义符号学、接受美学、意识形态分析、精神分析、女权主义批评和文 化研究等方法研究电视的重要成果。 3.文化研究:随着电视的进一步普及,影像文化产业的急剧膨胀和影像艺术影响力的 进一步扩张,其商业性原则导致的审美泛化和全球化文化逻辑,使区别于传统艺术的审 美特征和规律日益突出,各种传统艺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无情排挤,影像文化日 渐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主流,人们在对诗歌绘画、戏曲音乐越来越失去兴趣的同时,逐 渐丧失着民族独特的富于意境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研究者开始关注电视艺术在当代 审美文化中的独特审美范式,丁海宴的《电视美学特质》(收入高鑫主编的《电视艺术 美学》),陶东风的《双重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大众文艺》(《电视艺术》1993年第4期), 尹鸿的《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和刘忻的《电视重构论》等都注意到,电视的 介入不仅使艺术通俗化,更使艺术审美文化泛化为日常生活并模糊了与日常文化的界限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周宪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1997年),潘知常的《美学 的边缘》(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在《文化研究》第一辑中选载的王岳川的文章《全球化 消费主义中的传媒问题》和周宪的《视觉文化与现代性》都以大量的篇幅论述了电视艺 术对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和改变,并表露了对中国审美文化未来发展前景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