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454(2003)01-0044-04 对2002年国产电影的得失利弊作一回顾与检点,以期对新的一年有一定的参考,实属 必要。 2002年第九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参赛影片计有26部,其中有当前声名正盛的中年导演 的用心之作,而更多的则是占全部参赛作品70%左右的初出茅庐的导演处女作;就其内 容与风格而言,既有鲜明主旋律的影片,也有浓烈商业色彩的制作。当然,由于多数电 影是学院出身的年轻导演的处女作,因而便更有体现新一代影人的别致的人文体现与强 烈艺术追求的作品。尽管并非本年度制作的所有影片都亮了相,但此次参赛的作品基本 上反映了本年度上半年国产影片的总体态势。在下半年中,以第五代导演为中坚的电影 创作,又为观众提供了诸如《和你在一起》、《美丽的大脚》、《法官妈妈》、《天上 草原》、《生活秀》、《小城之春》,以及到年尾时热烈登场的《英雄》等。 概括地说来,贴近人生,折射时代,走进心灵,是2002年度影片总体反映出来的良好 人文趋向;艺术展示方面的精益求精、风格各异、镜像美学的成熟与高扬,也应有保留 地予以肯定。但是,人文内涵上的轻浅有余而厚重不足,艺术展示上的形式有余而内容 不足,制作策略上的“艺术”有余而“商业”不足,则是其中不少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弱 症。 一、本年度影片良好的人文趋向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平实的电影美学风格渐渐取代了寓言体象征化的叙事策略, 因其与社会时尚与文化转型的“与时俱进”,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年度的电影创作 ,基本上遵循着这一路径,在“贴近人生、折射时代、走进心灵”的集体潜意识作用下 ,呈现出良好态势。 在《谁说我不在乎》(导演黄建新)中,一个平常而美满的小家庭因一张被遗忘多年的 结婚证而面临破碎的威胁,男女主人公在“时代文化的更年期”中体现出来的复杂心态 的综合症,令人啼笑皆非、沉思良久;《生活秀》(霍建起导演)描述了一个平民女子在 生活中左右逢源又无可奈何的现实际遇,使观众能获得十分贴近的认同;《我最中意的 雪天》(孟奇导演)中,一个厚道而怯懦、善良而虚荣的中年男人在家庭、单位及邻里间 的苦涩无奈与苍凉无助,又岂止是个别的“一个人的遭遇”?其它,如《苦茶香》(吴兵 导演)表述老年人的情怀,《我的兄弟姐妹》展示一个家庭的坎坷,《开往春天的地铁 》等青春片表现当代青年的爱情状态,《昨天》再现当代青年在“过去”、“现在”与 “将来”之间的性命挣扎,在社会与自我的强烈对撞中的心灵裂变,都以平实的色彩, 在貌似浅淡的叙述中,因其确切的时代气息与微妙的人心情境,使观众能够获得某种可 意会(有时是难以言传)的感受乃至感动。 正面表达当前社会所需要的积极、光明、健康的“主旋律影片”,也较以前更具生活 质感与人情氛围。《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黄宏编导并主演)以轻喜剧的风格讲述了一 个“爹”与二十五个贫苦孤儿之间波澜起伏、忧喜相衔的现实故事,使观众在“自然的 生活人事”中受到美好情怀的感染。《聊聊》(导演陈国星)则以浓重的人文反思与人生 忏悔,表述了一个志愿军老战士与当年的“天使”(一个纯洁可爱的女战士)失之交臂、 乃至“以神圣的名义而在精神上置其于死地”的时代悲剧。《押解的故事》(齐星导演) 更迥异以前的同题材作品,不是将罪犯与押解者作为“不共戴天”的两种极端的社会符 号,而是充满人性地真实地表现了两者在“押解的路上”所演绎的“在人生路上”的交 流与升华。其它,如《紫日》、《黄埔军人》、《法官妈妈》、《英雄的时代》、《一 样的人》等等,在题材的开拓、叙事的展开、人物的设置上,也都有不俗的进展。 在心灵的透视方面,《女孩别哭》中,对属于都市白领阶层徐枫的心态展示,经常会 莫名其妙地突然产生一种连自己也不知由来的焦虑与不安,对什么都打不起精神;在《 明亮的心》中,对两个男人在相互拯救与成长的心路历程的展示;在《寻枪》中,小镇 民警在寻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信念的崩溃、挣扎及最终重建的心理惊悚”;在 《聊聊》中,对老军人处于道义与情感双向扭绞中的心理痛苦,等等,都以其特定的“ 人事形象”,传达出当今人们种种的心理负载与精神徘徊,进而折射着社会转型、历史 变动期间的时代脉搏。 总体而言,本年度影片在上述各方面,都有着较好的追寻与体现。 二、本年度影片的三种弱症 (一)人文内涵上的轻浅有余而厚重不足 有些影片的选题本来应该具有很深很强的时代意蕴与历史反思内涵,但却不尽人意, 没能达到应有的层面,或根本没有对题材有确切的把握。比如《紫日》,尽管具有国产 片中少有的“大制作”气势,而且无论镜像还是表演,也都有不俗的展示,但就其内涵 而言,则无新、深之处,仍停留在“对不义战争的残酷性的批判”层面。比如《葵花劫 》改编于高光的小说《挣扎》,影片借鉴了原作的叙述技巧,使一个简单的故事波澜重 生、悬念不断,产生了较好的叙事引力。但其内涵则与《紫日》无甚区别,若褒之,可 谓“异曲同工”;若贬之,可谓“陈陈相因”——无非还是讲了一个老套而平浅的“战 争摧残人生”的故事。这种层面的故事,相对于苏联、美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战争 反思影片,其人文内涵已觉平浅,再顾21世纪中国当代观众的“文化渴望”,就更觉“ 非时”了。而《聊聊》本来具有题材自身的新、深之意,却明显地未能深入进去,浅尝 辄止、欲说还休地只在表层面的两代人的“情节性隔阂”上编戏,编得又过于零散、肤 浅,不能抓住中心、重心,既未能以现代人文精神对中国特有的“人与战争”的价值体 系作历史反思与时代颠覆,也没有在另一向度——老军人与现代女孩的观念冲突上做文 章,结果,两个方向均浮光掠影,没有精深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