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材作品创作中,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应如何把握,这是争论已久的老问题了。 历史剧当然要允许虚构的成分,但这里有个尺度问题。我想结合《走向共和》,提出以 下看法,不知是否能找到共识。 一、涉及历史上特定的称谓、专用术语、典章制度的时候,不能虚构 月有阴晴圆缺,戏有真伪幻化,此事古难全。但历史题材作品,即便虚构,也应当遵 守所表现时代特定的称谓、专用术语、典章制度和交往礼仪,在虚拟环境里营造出真实 的气氛,这是体现编剧学识功力的起码要求,所以要创作某个时代的作品,就先要在这 方面下功夫,起码要先读读大事记。如果不遵守这一条,那李鸿章也可以穿着T恤衫玩 电子游戏机了。 在《走向共和》中,这方面的漏洞实在太多了。如剧中称呼奕劻为“军机 魁阁”,就属生造概念。实际上,清代称首席军机大臣为“揆首”。又如剧中人说:康 有为“有皇上的奉衣带诏”,也是虚构术语,康有为在海外宣传保皇,使用的是假的“ 衣带诏”,而不是假的“奉衣带诏”。再如科举,剧中人说:“我等……即将入京殿试 ,乃天子门生是也。”按照常识,这批考生都是举人,进京参加会试,须考取贡士,再 经复试、殿试,获得进士功名。由于殿试由皇帝主持,进士可以夸耀为“天子门生”, 但举人是不可以的。 清代吸取前朝教训,限制太监卷入政治运作,皇帝上谕,由军机大臣传旨,一般在每 天早上见起时由皇帝授意,以“军机大臣奉皇帝面谕,字寄某人如何”的方式传递。在 清末,外地的还直接发电报,用不着由太监对着大臣喊叫“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云云 ,更不会派小德子出京去传旨。这种太监传旨的状况,是明代以前才有的。 二、在编织历史故事时,不要随意滥用真实人物的名讳 用真人的名字去做全不相干的事,或给他安排张冠李戴的职务和经历背景,这个手法 ,在当代题材文学作品中,作家一般是不干的,比如人们不会编派许世友当清华大学教 授,与宋子文一起官费留学西班牙之类。而在距离我们稍远的近代史上,同样也要谨慎 ,不能放手恣意而为。 李盛铎和张謇都是晚清名人,一个是光绪己丑科(1889年)的榜眼,一个是光绪甲午科( 1894年)的状元,两人不在一科及第,为什么非要把他们俩拉在一起呢?而且还把张謇说 成是癸巳科(1893年)状元,而这一年根本没举行会试。 又如孙中山举行第一次武装起义时,参加者中出现了身穿水师军官服装的程璧光。此 人原是广东水师“广丙”舰管带,甲午战争中,就是他向日本海军提督伊东佑亨递交北 洋海军投降书的,后被遣返归里。广州起义失败的剧情纯系虚构,但是否有必要让这样 一个人物来掩护撤退呢? 剧中瞿鸿禨是从江苏布政使、学政任上,到保定参加慈禧的考试“国破山河在,今后 怎么办”得最佳,入军机的。实际上瞿鸿禨1899年3月6日以礼部右侍郎出学差,任江 苏学政。1900年10月31日任左都御史,次日改工部尚书,1901年5月26日在军机大臣上 学习行走。他的发迹与慈禧考试无关(根本无此考试)。瞿鸿禨的地位相当于国务院副 总理,对这样级别的政治人物,虚构履历毫无必要,况且学政根本是不能兼布政使的。 三、对于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常识,不宜随意虚构 作为历史剧,在演绎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候,违背常识,随意虚构史实或历史场景,是 不严肃的,有害的,甚至会误人子弟。 剧中有五大臣1906年出洋考察时美国总统老罗斯福与他们的一通对话,居然说:“一 百年前,首次制订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写进了总统任期不能超过四年两任等内容”。 众所周知,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小罗斯福还做到四届总统,在其死后,美国人才通过 宪法第二十二条修正案,限制总统任期。 剧中刚毅还说:“昨天太后召奴才进宫说闲话的时候,也说起礼仪之事。说是圣祖康 熙爷,当年为了洋人不行我大清叩拜之礼,一怒之下,将洋人全部赶出我大清……”这 是把乾隆年间的马噶尔尼使团做由头瞎说了。我不明白,如实说乾隆爷如何拒绝英国国 王的通商请求,难道就会让读者不知所云? 剧中李鸿章在马关遇刺受伤,在接着的谈判中,伊藤博文说:“辽东半岛贵国可以不 割,但利益必须让,澎湖列岛割与不割可另案谈判,这两条都可从马关之约中去除。” 这是严重歪曲史实。剧中签定《辛丑条约》时,李鸿章对奕劻说:“天下 最难写的是自己的名字,王爷,你还年轻,路还长着哪,我来吧。”这等于告诉观众, 参加议和谈判的中国首席全权代表奕劻其实没有在条约上签字,试问这样 的文本西方国家外交代表会承认吗?至于说《辛丑条约》规定要杀174个中国大臣以谢罪 ,也是纯属虚构。对于中国近代史上这两个最有影响的不平等条约,编导为了塑造李鸿 章的人物形象,随便篡改其内容(包括签字人),这是不可以的。 四、历史真实一定不如虚构来得生动吗? 对于上述篡改,作者辩解说,艺术虚构是为了让作品好看。假如历史事实在演进时过 于散漫,这也算是一种搪塞的理由,但对于有真实记载可做依据,本身也富有戏剧冲突 的场景也去胡编乱造,就会使人匪夷所思了。事实上,历史演变本身的生动之处,只要 真能深入发掘,往往远胜于常人想象;只是这种从历史深处的发掘,比起天马行空的虚 构,要吃力得多,也需要更大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