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上,电影《钢琴家》获得了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 而此前,该片已获得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美国国家电影评论家协会评选出的 2002年度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据悉,这部正在美国热映的大片将于近期来 到中国和观众见面。真实的故事,非凡的毅力、优秀的导演演员以及打动人心的场面, 都值得观众在电影院里流泪;而在这之前对该片有一个更深的了解,无疑是必要的。 在观影的时候,我一直为电影中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的主人公强烈的求生的欲望所震惊 。影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钢琴家其实都没有在弹钢琴,只是在逃难,干苦力,如乞丐般 活着,或者说如同《芙蓉镇》里秦书田说的那样“活下去,像狗一样地活下去”!艺术 何在?尊严何在? 但是,在战争这样极度毁灭人性的背景中,我们能责怪这样活着的人吗?就像斯皮尔曼 ,影片的开头,当炮火声声时,他依然不肯放弃弹琴;可是,当他面对家庭的苦难时, 也不得选择了2000元就贱卖了钢琴。艺术与战争,就像是玫瑰与枪炮,前者纵然娇艳欲 滴又怎抵后者的弥漫硝烟?于是,当斯皮尔曼辗转于一个又一个不同的藏身之所,一次 又一次地目睹居所附近的死亡事件的发生,观众几乎都会感到一种无路可逃的绝望。因 此,影片的最后20分钟,那个酷爱音乐的德国军官的出现,简直如同天方夜谭,不可思 议,但是,他毕竟真的出现了,艺术在这一刻似乎穿透了仇恨的墙,缪斯这一次战胜了 死神。 导演 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以他对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其本人传奇式的经历在世界电 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虽然他的影片经常被用来和希区柯克作比较,如两人共 有的苦涩乖戾的幽默,强烈的戏剧张力,惊悚元素,关于普通人在一个充满敌意和荒谬 的世界中挣扎的超道德故事等。但他涉猎的电影类型却比希区柯克广泛得多。他视自己 为“电影界的花花公子”,决心探索各种电影类型的表达可能性。但他的所有作品都离 不开一种极度悲观阴郁的基调,这种情绪可追溯到他童年的创伤经验。 童年从纳粹的追捕下逃生的经历是波兰斯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塑 造了他的整个价值观念。但是长期以来他一直逃避着这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他曾经拒绝 了《辛德勒的名单》,因为他认为影片的题材和他的经历过于接近。而十年后波兰斯基 终于有了勇气直面那段痛苦的往事并将其通过自己的电影创作表达出来。“这是我创作 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情感上,它不能与我过去的任何作品相比较,因为它把我带回了 那个我仍然铭记的时代。”钢琴家二战期间颠沛流离的生活映射出了他本人的成长体验 ,可以肯定地说这部电影融入了他个人的感悟。 在读了斯皮尔曼回忆录的第一章后,他就立即决定将以此作为影片的题材。他说:“ 该书以令人惊讶的冷静视角描述了那个时期,作者的冷静几乎到了冷酷的程度,完全是 科学研究式的,他并不偏袒任何一方,写到波兰人时有褒有贬,写到犹太人、德国人时 也一样。” 由于一段25年前的不光彩经历,波兰斯基的丑闻在奥斯卡揭晓前甚嚣尘上,他本人也 因此不能亲临领奖台。尽管如此,奥斯卡还是把最佳导演的大奖授予了缺席的波兰斯基 ,可见对他在本片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的重视和肯定。 故事 《钢琴家》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家在战争降临时和普通人一样不 可避免的屈辱和悲苦。 片中有这样一幕:斯皮尔曼在被废弃的楼顶藏身,四处寻找食物,终于发现了一个罐 头。正在努力撬罐头盖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德军军官站在自己身后。罐头掉在地上, 里面的水泼了出来。斯皮尔曼心疼地把罐头捡起来,抱在怀里。军官问他:“你躲在这 里吗?”不语。“你是干什么的?”答:“钢琴家。”“那你在这里干什么?”答:“开 这个罐头。”军官把他带到一个有钢琴的房间里,让他弹一段来听听。望着久违的钢琴 ,斯皮尔曼竟有一阵迷惑。然后,如水的音乐从飞快流动在键盘上的手指间溢出,肖邦 的第一叙事曲。音乐停息,斯皮尔曼第一个本能的动作就是顺手抱起放在琴盖上的罐头 。 又有这样一幕:终于熬到战争结束,斯皮尔曼蹒跚奔出藏身的大楼,看见两个妇女走 在街头,激动地想去拥抱她们。可女人看见他身上穿着的德军军服,大叫:“德国人! ”一群士兵冲过来,向他开了枪。斯皮尔曼再一次被逼回到大楼里,一边躲避子弹,一 边大叫:“我是波兰人!”士兵终于认出他是波兰人,叫骂:“那你穿着他妈的德国军 服干什么?”答:“因为我冷。” 还有这样一幕,在工地做工的斯皮尔曼下工后和工友一起排队回去,路上遇到两个德 国兵,其中一个抓起斯皮尔曼就是一个耳光,然后狞笑着问他:“你知道为什么要打你 吗?”摇头,德国兵说:“因为今天是新年夜!给我唱歌,唱点高兴的!”于是,他们唱 起了欢快的歌。 影片《钢琴家》就是靠这样一个一个细节组合成了一种几乎令人窒息的氛围,在这个 氛围里,没有尊严,没有艺术,没有生存的意义,可他就这样坚持着,生存了下来。 影片根据波兰钢琴家迪斯拉夫·斯皮尔曼(Wladyslaw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改编。斯 皮尔曼生于1911年,从小就显露出钢琴天赋,几年后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 一场个人演奏会在欧洲音乐界得到高度评价。回国后成为波兰最年轻的钢琴家之一。19 39年,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犹太人,斯斯皮曼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他的父母、亲戚相 继被送到集中营。他被迫开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躲避,等待救援,死亡 的阴影时刻相伴。直到一位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被他的钢琴曲打动,决定冒险保护年轻 的音乐家。在他的庇护下,斯皮尔曼苦撑到二战结束。他将这段经历写成小说《死亡的 城市》,于1946年出版。但由于书中描写了波兰犹太人对当时苏联的不信任,遭到苏联 查禁。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本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改名为《钢琴家》在美国重新发行 ,一举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