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002年电影“金鸡奖”我们的“自我感觉”依然良好得可以。“这一年,国产电 影不仅数量多,总体质量也有很大提高。一批青年导演携处女作的出现,为中国电影注 入了新鲜血液。由于好作品的出现,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关注国产电影,人们对国产电 影的因有成见在悄然变化着”(见《文艺报》11.30文章《2002年国产影片走热》)。 “金鸡奖”的获奖影片是: 《冲出亚马逊》(最佳故事片奖、最佳摄影奖) 《美丽的大脚》(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主角奖) 《生活秀》(最佳编剧奖、最佳女主角奖;第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最佳 女主角奖) 《25个孩子一个爹》(最佳导演奖) 《和你在一起》(最佳导演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剪辑奖) 《大腕》 《天上草原》(最佳男主角奖、最佳音乐奖) 上述这些影片除冯小刚的《大腕》外,都获得了一个或数个“最佳”,应该说可以体 现2002年国产片的艺术水准了。毕竟,它们都经过观众检验、影坛选送、专家评审、并 已经角逐到了不同类别的最高奖项。然而不看不知道,看后却令人十分失望:2002年获 奖国产影片质量怎么如此低劣!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获奖片”吧! “气虚体弱欠自信,洋枪洋炮作后盾” 《冲出亚马逊》是本届得奖呼声最高的影片之一,被认为是弘扬主旋律、表现了爱国 主义精神和当代军人风采的影片,其情节的紧张曲折、画面的观赏性均属上乘。生产厂 家(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推介广告更煽情,——“想做真男儿的男性公民不可不看,欲寻 男子汉的女性公民不可不看”。 对于上述观点,笔者着实不敢苟同。诚然,画面的观赏性尚可圈可点,那以假乱真的 南美风光、明亮艳丽的色调不同肤色荷枪实弹的“多国部队”士兵以及丛林、河道、头 盔、边彩服、军用吉普、直升飞机、打斗、枪战、爆炸等等,对观众的视觉神经确实还 能形成某种程度的冲击(虽然这些东西我们早已在好莱坞“丛林战争片”中多次领略)。 由此看来,“金鸡奖”的最佳摄影奖、美术奖授予《冲出亚马逊》,还是名副其实的。 但也仅仅如此,不过如此。 在笔者看来,这只是一部好莱坞“丛林战争影片”的“克隆”翻版,演绎的是“丛林 + 动作 + 爱情”的老套故事。不过为了应付电影审查,再添加了“主旋律——爱国主 义、民族精神”等内容。因此,这部影片便成了什么都有(丛林背景、异国风光、打斗 动作、英雄美女、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民族精神等等),但仔细看去,却又什么都没 有表现到位的“四不像”影片。 或许是早已意识到影片内容陈旧、思想贫乏,亦或是本来就肾虚体弱底气不足,编导 先给影片取个“洋名”《冲出亚马逊》——一个十足的“南美丛林打斗枪战片”的名字 来造成观众错觉。千万别小看这种伎俩,误入影院的不少观众,正是冲这个名字和海报 宣传画上的黑人白人面孔而从口袋里往外掏钱的。 除了背景、故事、片名的西洋化,制作者更是不惜工本(据说本片成本高达1800万元) ,聘用了一大批洋演员,用这些黑皮肤、白皮肤、高鼻子、蓝眼睛来进一步搅乱观众视 线。当然其中少不了一个漂亮洋妞,以便为后面的“英雄救美”的俗套高潮留下伏笔。 而我们的两位主角——中国军人王辉、胡小龙夹杂在清一色的洋人中,倒成了一种黄色 的陪衬和点缀。虽然这也勉强可能用“剧情需要”来解释,但观众仍不禁会发问:这是 为13亿中国人拍片呢还是为美国3亿观众拍片呢?有观众戏谑说,此片应该用英语对白, 然后去好莱坞疏通一下关系,或者能荣获那里一年一度的“最差故事片奖”——好歹也 是一个“奖”嘛。当然这种影片的得奖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毕竟是“克隆产品”。如若 不相信,看看数年前好莱坞的正宗产品《全金属外壳》或《伴我雄心》(又译为《魔鬼 女大兵》),稍加比较,你就会明白一二。 在观众的心里,“中国军人形象”王辉、胡小龙始终没有真正站起来。拳脚功夫、硬 汉精神倒是不缺,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等,始终是飘浮在空中而无法依附在肌体上 的毛发。在影片中,导演不时让人物冒出“你我俩人就是“中国”,“一切为了国旗” 之类的“闪光”语言,仿佛不如此就不能弘扬主旋律,不能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对影片主题,编导们只能作这样肤浅的理解和解释,将“陈真式”、“霍元甲式”的打 擂比武斗洋人的胜利翻拍成王辉、胡小龙一次次与洋人打斗的胜利,再勉强将其提升到 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高度。在科教兴国、科技强军的21世纪,对“主旋律”的理解与 表现却还停留在19世纪末叶,企望经此来对观众进行思想教育、启迪,无异于痴人说梦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八一制片厂要用什么“男性公民”“女性公民”“男 子汉”“寻找男子汉”之类的“擦边”语言来进行煽情了。 如果说题材、主题上的“内伤”短期内难以去除,那情节构思上的“外伤”还是可以 想法避免的。即使“猎人训练学校”是根据真事改编,但军事力量上形同乌合之众的毒 品集团竟敢主动找清一色由特种兵组成的“猎人训练学校”决战,要让观众相信这种“ 真实”,倒不如让人相信世上有“老鼠找猫决斗”式的稀罕事。此外,经军队反复考察 、淘汰筛选后送去的中国特种兵竟患有“恐高症”,毒品集团绑架校长偏偏选择可能造 成全船爆炸的处死方法,各国军人同庆中国的国庆节,训练中被俘严刑逼供竟听不出是 相处了二个月的教官的声音,与匪首拼死搏斗争夺引爆遥控器而旁边荷枪匪徒竟无动于 衷,诸如此类的情节不少,它们大多都经不起推敲。此外影片中“穿帮”的“硬伤”也 不少:在南美上空飞行的直升机,竟然是中国海军航空兵现役使用的“直升机——8型 ”,军用吉普是中国北方工业集团生产的“铁马122型”,连中国的军用车牌字号印迹 都隐约可见。毒品集团使用的,也是中国军警使用的“79式微型冲锋枪”和“56式自动 步枪”。此外,不同国籍、民族、肤色的军人同操北京话,而且还是十分呆板的汉语口 吻、语气、语调(当然,汉语本不呆板,是被编导们运用得呆板了),缺少了各类语言的 活泼与语言间的交融、碰撞。特技镜头假象环生,直升机在地面大爆炸后的大角度爬升 ,竟如同剪贴上去的一样。短兵相接,爆炸频频,烟雾腾腾,却没见人员投弹或开炮… …。如此等等,不可尽数,难怪观众大跌眼镜,大呼又上了一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