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看热闹于荧屏上的“古装戏”,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奴才太监以及豪门纨绔,无 不风风火火,有时真让人产生一种幻觉,不知今夕是何年。只得提醒自己,现在是21世 纪。 这些年来,“古装戏”构成了电视剧的一个重要内容,当然不乏一些描写于成龙一类 的清官戏。清官当然是老百姓所盼望的,但历史上的清官毕竟太少,在浩瀚的宦海中拣 不出几颗珍珠似的清官。但皇帝很多,所以这些年来描写皇帝的戏也就越来越多。这些 帝王戏又都表现了什么?毋庸讳言,表现的是争权夺利,疆场厮杀与宫廷阴谋,表现的 是后宫里的争风吃醋,太监与外戚的兴风作浪,表现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与无边无际, 皇家的豪华奢侈以及皇恩浩荡。试看,通过艺术手段所塑造的皇帝形象哪个不伟大?哪 个不是雄才大略而又勤政爱民?哪个不是令人敬仰的宽厚仁慈的“好皇帝”?就是那雍正 皇帝,连掉在桌上的一粒饭渣儿也要拣起来送到嘴里,何等勤俭节约!不能不佩服我们 的艺术家善于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行。电视剧通过这样的艺术形象塑造使我们这些 无缘生活在帝制时代的人认识了皇帝,原来他们是世界上最“苦”的人,最“好”的人 ,日夜为民操劳,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且慢,康熙还不愿死而后已,那片尾歌唱 道,他还想再活五百年,继续为他的子民谋幸福。即使他贵为天子,可惜老天不假时日 ,否则,我们今天还生活在他的统治下沐浴皇恩呢。看一看这些帝王戏才知道,俄国不 过才有一个彼得大帝,我们原来有这么多大帝,难道是大帝带来了繁荣盛世,带来了我 们民族的兴旺发达?知道了这些大帝之后,又不知道“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有什 么必要,不禁使人对历代诗人所写的那些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经典诗文产生怀疑,他们 为什么只能看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而看不到皇帝的“苦”呢?怎么就只能看 到苍生大地而看不到宫廷大帝?难怪那些诗人都不招皇帝喜欢,也“不配”享有好的命 运,无论是杜甫还是白居易,他们生活在最辉煌的皇帝时代怎么就不知道歌颂皇帝呢? 反而去写什么“三吏”“三别”“秦中吟”?真是有眼不识大帝。综观中国戏剧史,留 下了那么多喊“冤”诉“苦”的经典作品,除了一部《长生殿》是写唐明皇与杨玉环的 爱情悲剧外,可还有多少戏是直接写皇帝的?即使《长生殿》也是为了“垂戒后世”: “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未有不悔者也”(《长生殿自叙》)。如今的“皇 帝戏”远远超过了戏剧史上的总和,不知何以出奇地繁荣。是不是因为皇帝不存在了, 没有皇帝做“民”之“主”了,需要通过艺术中的皇帝形象对人们进行精神安慰?抑或 仅仅是“怀旧”?仅仅是文化“消费”? 古装戏的另外一个题材重心是重温豪宅大户的旧梦,当年是何等阔气,何等富贵。纨 绔子弟仗着有钱有势,玩世不恭,为所欲为,我想要谁便是谁,妻妾成群,这不就是阿 Q所做的那个梦么?豪门之间的夸富斗气没完没了,豪门深院里的恩怨情仇无穷无尽。家 长制门阀制无所不在,男权夫权族权威势赫赫。在这些豪门故事中,无非是财富支配下 的官场、商场、情场的巧取豪夺,是财富支配下的骄奢淫逸。重温这豪华旧梦,流露出 无限留恋怀恋的感情,极尽欣赏之能事。我们知道,在《金瓶梅》《红楼梦》以及《家 》等等描写豪门家族的名著中,都是写这种封建家族的腐朽与没落,庭院深深,孽怨重 重,它们是窒息人性的牢笼,葬送了多少青春?吞噬了多少妇女的生命?它们走向崩溃和 灭亡是历史的必然,它们与封建制度一样,是附着在落后生产力和落后文化上的糜烂的 毒瘤,必然被历史前进的车轮所碾过。而在我们今天的叙事中,这种被历史所抛弃的糜 烂的毒瘤却变成了鲜花,被作为艺术欣赏着,被作为稀奇羡慕着,还要把这里的人物作 为英雄崇拜。我们的思想观念、艺术观念和审美趣味不知为什么还远远落后于几百年前 的作家? 封建主义的幽灵借着“古装”通过“皇家”与“豪门”在人们的眼前活灵活现。这些 数量可观的影视剧至少从三个方面对来之不易的新文化传统构成了瓦解。 一 对现代人格平等观念的瓦解 在这些作品中几乎看不到具有完整人格的“人”,你看到的不是“主子”就是“奴才 ”,不是“主子”的颐指气使,就是“奴才”的卑躬屈膝。在帝制下,只有皇帝是主子 ,只有皇家的血脉是主子,普天之下的人都不是“人”,都是皇家的“奴才”,无论你 是大臣还是嫔妃,更不用提那废人太监。在豪门中,那仆人丫鬟以及妻妾也不过是伺候 主子的奴仆。封建社会,尤其是那宫廷与豪门中,等级森严,是专门生产奴才的地方, 封建主义文化的功能就是把人变成奴才,变成奴颜媚骨。问题不在于封建社会是如此, 而在于我们今天不是站在人格平等的现代文明立场上审视如此的历史,相反,是对这种 早已失去了合理性的历史存在的美化与激赏,对这种社会形态和行为方式中所潜在的文 化观念的肯定与复制。我们不妨听一听编剧如何说:“我在写《康熙王朝》时,并没有 明确的肯定或否定的理性支撑,而是感性的。有人认为《康熙王朝》是对皇权的肯定, 对皇权为中心的世界的膜拜。其实这是这类题材必然带来的‘副作用’……由于我是以 康熙为本剧的核心,显然要给他贯注作者个人的情怀,赋予更多的内涵,使他尊贵起来 ,不可能写上许许多多残暴的东西,卑鄙的东西。我也写了权术方面的黑影,但他基本 上是最核心的人物,他起码具有英雄气,他的帝王气大于痞子气。在观赏效果上,有人 可能以为是对君王的崇拜啦什么的,我要说消解这种理解,完全要靠观众自己的素养。 你不能怨我没多写康熙很多非人的一面。如果写小说,我会,但搞电视剧不会。原因很 简单,那会影响收视率”(朱苏进《与“康熙”同行》,载《解放军文艺》2002年第6期 )。那么,这种为了使皇帝“尊贵”起来而有意略去其“残暴”与“卑鄙”一面的写法 究竟会带来怎样的欣赏效果呢?有这样一条报道如是说:“某黑社会老大临刑前几天曾 经说过,他很喜欢大清电视剧,有工夫还想看。”这是为什么?原来他把这些电视剧作 为教育“兄弟们”的教材,他说:“看大清电视剧要有几个学习,一要学会忠君,皇帝 至高无上。二要懂得上下有别,作好奴才,懂得绝对服从。三是背叛明主决没有好下场 ”(载《作家文摘》2002年6月21日)。这些作品能被作为“教材”使用。可见“教育” 意义之大。也许还不只是“黑社会”把它们当作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