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英雄》的什么 “当然是看画面啦!”好多走出影院的人都这么说。画面好看,这是摄影出身的张导的 强项,我确实被美仑美奂的画面震住,然而如果一部电影仅看画面,心定会不甘。什么 原因?那就是画面必须建立在情节的推进上,故事的动人上,否则看画面就像看明信片 ,就像看MTV。而《英雄》的画面,恐怕正好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像漫天黄叶中张曼玉 跟章子怡的那场打斗,堪称画面的经典,但它完成的任务仅仅是丫环要为主人报仇,和 刺杀秦王这一主题丝毫不相干。又比如,李连杰跟梁朝伟在湖上的那场打斗,九寨沟的 风景如此漂亮,却只是为了纪念死去的飞雪,可是飞雪的死是假的呀!这种游离于情节 之外的打斗和风景,尽管可以喂饱观众的眼睛,却不能满足观众的心灵。 《英雄》除了画面之外,还为观众准备了丰盛的明星大餐,李连杰、张曼玉和梁朝伟 等人都是票房强有力的号召者,但因为故事的简单和人物性格的单一,他们自始至终几 乎都是一副面孔,不管是爱或恨脸上的表情都差不了多少。而在别的影片里表演上佳的 陈道明,怎么一以秦王的身份端着,就变得拿腔拿调了? 想不明白的故事 每一个人为了自己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同一个故事,这种方法早被日本大师黑泽 明在《罗生门》中用过了,《英雄》除了在每一节给主人翁换上不同颜色的衣服之外, 基本上还是《罗生门》的讲法。这种讲故事的方法适合推理片,但拿来讲《英雄》却没 占什么便宜。本来刺客无名走向秦王的脚步应该是步步紧逼,逐步递进的,可是当故事 推到无名靠近秦王十步的时候,却停滞不前了。这种不断地回头重讲故事,使观众本来 被推上前的情绪一次次回落,最终难以形成高潮,就好像拿3000万美金起了三座楼,在 每一座刚要起到尖顶的时候,突然又在旁边挖一个地基,再起一座,这还不如把一幢楼 起上三层来得过瘾。 我怎么想也不明白:残剑为什么要放弃刺杀秦王?仅仅是因为他们在宫里的那次交手吗 ?那次绿纱帐中的交手,非但没看出秦王征服残剑的力量,反而看出了秦王的惊惶失措 。而无名之所以要刺杀秦王,是因为十年前明白自己的身世:自己本是赵人。然后就有 了十年练剑,再然后就是因为残剑的“天下”二字而放弃刺杀。一切都变得没有了来由 。难怪一位外国观众惊问:“天下”是什么意思?如果仅“天下”二字就能改变无名十 年的志向,那一声“好好学习”岂不让天下的孩子都成了科学家? 最让人想不明白的是整个故事的理念:为了六国不乱宁可留下秦王这个暴君,因为暴 君可以治乱。这样的想法,怎么看都像是“奴才”的心理:只要天下不乱,可以没有尊 严,可以任人宰割,可以容忍暴君,可以家仇不报,国仇不报,这不像侠客的心理,也 不应是英雄所为。弱者的反抗往往是文学最动人的篇章,但我们从《英雄》里不但看不 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气概,反而看到了一种顺从、遁世,看到类似弱者的放弃。 说出来的道理 当秦王如一名顿悟的高僧,面对“剑”字看出三种境界时,特别是说到“和平”一词 时,我听到影院里响起零星的笑声。可能这是观众对一个暴君悟出“和平”的嘲笑,而 更多的可能是对影片直接说出主题的嘲笑。这是平庸的影片惯用的伎俩,但想不到《英 雄》也借来一用。如果主题拔不上去,还不如爬上去。故事的结尾同样令人可笑。影片 以严肃开始,却以滑稽收场。前面大气磅礴,剑拔弩张,而最后却是无名把剑戳到秦王 的屁股上,秦王故意作出一副被击中要害的惊恐状,简直就像一场闹剧。 本片中最有价值的台词是秦王对残剑的感叹,他说想不到他的知己竟然是一位他通缉 的囚犯。这差不多成为打动我的主题了,可惜这只是说出来的,不是影片的主要方向, 更不是影片的主题,只算得上是影片的业余收获。 而本片最妩媚的台词应该是飞雪在刺杀自己之前对残剑说的“我们回家”,本想用来 煽情,却不想落了俗套。 最不成功的角色 就是残剑和飞雪身边的丫环如月。丫环是为了做戏,为了陪衬,但是偏偏当今的丫环 都喜欢做主子。在整个影片里,凡是有大事的地方那个丫环总要露面,凡是景色漂亮的 地方,那个丫环也要露露身手,对于这样的安排,我只能理解成如月是一个喜欢凑热闹 的人,是一个懂得在什么地方打起来容易引人注目的人。 如月要为残剑报仇,所以跟飞雪打,但她打出了什么结果?在书馆,她跟无名打,仅仅 是因为无名好心地隔开了残剑与飞雪,这简直就打错了方向。当她跌倒了爬起来,兵刃 掉了拾起来,一次次咬紧牙关冲向无名,打得观众都有些烦了,残剑就说了一声“如月 ,你不是他的对手”,于是如月停了下来。我实在是闹不明白,她的打斗和整个故事的 推进有什么关系?镜头对如月是如此铺张,却对那个最先倒下去的长空十分吝啬,难道 为刺杀秦王第一个献身的人就不关心无名刺杀秦王的结果吗?难道他真跟飞雪有一腿吗? 要不他为什么到了影片的结束死活都不出来露露脸?惟一的理解就是他害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