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当今中国影片的票房,冯小刚的贺岁片简直是个“神话”,四部贺岁片《甲方乙 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分别占据同期中国电影票房冠军的宝座 ,无人匹敌。在冯氏贺岁片风光无限红透中国的情况下,我们不禁要问:什么因素使得 冯氏贺岁片如此受观众青睐呢? 一、对电影商品属性的认识 导演是电影的灵魂,他对电影的理解形成影片的不同风格。导演对电影本质的看法和 观点无形中会决定其拍片的意图和动机。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它必然是大众文化 的一部分,服务于观片的广大群众。正如邵牧君先生所言:“电影首先是一门工业,其 次才是一门艺术。”(注:邵牧君:《电影万岁》,《世界电影》95年第1期)工业产品 的商业流通使其具有了商品的属性。那么,电影如果失去其商品属性,整个电影工业崩 溃无疑,电影的艺术性则无从谈及。秉着与邵先生同样的观念,冯小刚导演从不讳言自 己是一个商业片导演,他说:“我的电影是一种通俗电影,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在里面… …又带有强烈的商业性。”(注:余馨/冯小刚:《与冯小刚谈<不见不散>》,《当代电 影》1999年第1期)此语一出,攻击纷至沓来。其实,做一名商业片导演并不庸俗,相反 ,只要能奉献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你就是一个有才干的导演。国内有些人看着 冯氏电影的红火和票房的火爆,酸性十足,动辄以“艺术的缺失”之类的帽子口诛笔伐 ,大有不灭此片决不罢休之势。事实上,拍商业片没有错,只要大众欢迎,只是我们衡 量的标准应该调整,不能再以看八十年代中后期盛行中国影坛的第五代导演的艺术探索 片所形成的审美眼光和欣赏习惯来对待商业片。毕竟在一个文化多元的语境里,商业片 作为大众文化的突出代表已经和精英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产品一起大张旗鼓地走到了历史 和社会的前台。 二、对受众心理和欲望的把握 大量受众的观赏是影片票房的保障,为达到这样的预期,琢磨受众的观影心理成为商 业上成功的前提。换言之,导演的心中必须要以强烈的受众情愫和市场观念为先导。正 如冯导自己所说:“更多的时间我是一个观众,我不是一个导演”(注:冯小刚:《我 是一个市民导演》,《电影艺术》2000年第2期),“我就是有一种感觉,它能给我很好 的判断——观众是不是感兴趣”(注:冯小刚:《商业片的灿烂还需要一二十年的实践 》,《电影艺术》2000年第4期),“你在拍电影的时候,脑子里就得有一个市场的概念 ”(注:冯小刚语,援引自杨君《笑容:与媒体英雄面对面》,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 版第18页)。看来,在冯小刚的心中,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市场反应一直占据不可动摇的 地位。观众需要什么,观众想宣泄什么情绪,他都能了然于心,心知肚明。 由于冯小刚注重影片对观众产生的影响,所以他就能针对现代社会中不断变化的现代 人心态和欲望做出合理的解答;他的脑海里,电影就是要把人的欲望即非现实可能性的 东西提出来,然后想办法去解决。他说:“当你提出人的欲望的时候,观众的兴奋点就 被调动起来了,当你解决人的这种欲望的时候,让人们能够宣泄欲望的时候,就能使观 众产生快感……人们说好莱坞是个梦工厂,也就是说美国也不是每个人都事事如意,但 不能停止他们的想象,就是因为有了这些梦,他们活着才有意思,有点儿奔头……好莱 坞就是不断去寻找普通观众的这些心思,抓住一个就大作文章。实际上,我们也是不断 在寻找百姓的欲望”。(注:余馨/冯小刚:《与冯小刚谈<不见不散>》,《当代电影》 1999年第1期)这样,冯小刚在深谙受众心理欲望的前提下,不断撷取复杂多样的大众心 理欲望的花瓣,加以精美的包装润饰,制作成一个个动中有静,笑中含情的故事,吸引 广大受众自行品味和拆解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欲望和心理,给他们一个片段满足的 时间与空间。也许这正是冯小刚所说的:“我们把一些严肃的问题玩笑化,游戏化了, 让它充满着娱乐的感觉,观众也觉得特别好”(注:余馨/冯小刚:《与冯小刚谈<不见 不散>》,《当代电影》1999年第1期)的原因吧。 三、市民情绪与梦想的展现 每个导演有自己特定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这对他日后看问题的角度有一定影响。 冯小刚坦言从小生活在普通市民家庭,生活条件也不好,所以他的片子能紧扣普通人的 梦想与烦恼。纵览他执导的四部贺岁片的主人公特别是男主角,都是城市里的普通人, 有凡人一样的喜怒哀乐,甚至还带有“游荡的都市自由人”的色彩,无戏演的演员姚远 、远涉美国孤身闯荡的刘元、为雇主打工的韩东、下岗的摄影师尤优,一个个默默无闻 的小人物,从普通市民中走来,向普通市民中走去,演绎出一幕幕让人会心而笑的凡人 故事和凡人梦境。 镜头聚焦百姓日常烦恼与梦想之后,冯小刚总结出两种紧抓观众心理的拍片视角。一 是直视普通市民生活,把生活的原味真实再现;其二借助电影时空自由的特点把普通人 的梦想予以短暂的实现,借此慰籍凡人的情感,使观众情绪得以宣泄与释放,享受最终 的喜悦。他说:“其实很多人都有梦想……当他发现他这么个小人物的梦想在影片中实 现的时候,他就有一种快感,哪怕是别人,他会把自己也放在这个载体上。”(注:冯 小刚:《我是一个市民导演》,《电影艺术》2000年第2期)冯小刚的贺岁片都以普通人 为展示对象,表现他们真实存在状态的同时不忘对真心真情对道德伦理的热切关怀,偶 尔也会给世俗的背面和人的贪欲“温柔一枪”,很大程度上与大众心态相吻合,满足了 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有限度地嘲讽世俗丑恶的现实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