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中国电影的命运因此格外引人关注。在引 进大片的配额由每年10部增加到20部以后,有人断言中国电影将更加衰落,也有人认为 这恰恰是中国电影重新崛起的契机。如今,尘埃虽然还未落定,但已初露端倪:无论在 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也无论是在创作上还是在市场开发上,中国电影的2002年都是一 个给人以希望的年份,尽管这其间还有着许多的不尽人意。 新闻炒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恐怕没有哪一年的电影像2002年这样被炒得一塌糊涂,从《大腕》、《寻枪》、《小 城之春》到《和你在一起》、《英雄》,人们总能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对这些作品的狂轰 滥炸般的报道。可以说,我们的电影创作也许还未能与世界完全接轨,但我们的炒作功 夫却已和世界水平不相上下了。一方面,这些炒作无疑为人们走进影院打开了一条通道 ,但另一方面,过度与不实的炒作也使电影人尝尽了恶果——当人们一再觉得受骗之后 ,电影院的门是窄了还是宽了? 这种恶果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基于理性精神的缺失,一方面,制作方希望以新闻造势 ,另一方面,媒体企图以轶闻吸引受众,因而两方都不遗余力地将炒作推向极致,最后 使电影本身没了退路。一部并不是很成熟的作品在承受了过多赞美之词后,很难不导致 一个众口交恶的反弹,比如说《寻枪》。 但是2002年的炒作之冠无疑应落在《英雄》的头上。从筹拍到上映,《英雄》的传闻 从未中断,其中还包括了一次撞车事件。于是,《英雄》的上映成了轰动一时的大事, 从防盗版到进影院搜身,到雪夜零点行动,到上映第一天影院的爆满,即使是冯小刚恐 怕也不能再夸口自己影片的上座率了。在某种大背景下,《英雄》的制作成为了一个文 化符号,甚至具有了中国电影转折点的意味,这种重负大概只有张艺谋能够背负。毫无 疑问,《英雄》在开拓市场方面走在了前面,而且做得很成功,这一点从3000万美元的 投资在影片上映之前就已收回这一事实中就可证明。但接踵而来的,就是对影片本身的 怀疑,这种怀疑大多集中在一个问题上:这样一个故事是否值得这样大的动作?不过张 艺谋显然比陈凯歌聪明得多,他在媒体对影片的思想性进行质疑之前就已声称自己并未 打算赋予影片多深的内涵,他希望人们更多注意的只是他讲故事的方式,于是所有指斥 其形式大于内容的说法都成了无的放矢。尽管如此,《英雄》的色彩之美仍然透露出一 种匠气,而缺少某种灵性。也许《英雄》与《卧虎藏龙》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于后者 ,喜欢与不喜欢都很绝对;而对于前者,喜欢与不喜欢的界限十分模糊。这也从另一方 面说明,在李安的影片里,创新的东西更多一些。但是这并不影响《英雄》成为一部好 看的片子,至少它给摸索中的中国电影一个市场操作的成功范本,在这个意义上,《英 雄》应该是在与世界经济接轨过程中中国电影的英雄,而对于《英雄》的炒作,也理所 当然地成为其市场行为不可缺少而且至关重要的一环。 但在人们的目光集中在大制作和名导演身上的同时,有一些电影却在默默无闻中赢得 了观众和评论界的尊重。或许正是因为没有炒作所导致的过高期待值,像《假装没感觉 》、《嗨,弗兰克》、《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天上草原》等影片反而以它 们的质朴无华让观众产生了更多的心灵共鸣。这种现象也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媒体 对中小制作的影片关注不够,另一方面电影制作者对于自身的宣传也应该加强。不管怎 么说,在现在这样一个资讯异常发达的社会,只依靠品质并不一定能获得成功——不管 是口碑上的还是市场上的。 平民视角——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对于普通人生活的关注大概是今年国产电影最令人欣喜的现象,这种关注在今年的各 种评奖中体现得更为充分。在金鸡奖的一场说不清的恩怨中,《和你在一起》和《美丽 的大脚》争夺得异常激烈,但他们所打的牌却异曲同工地标上了“平民”的标签。陈凯 歌要从沉重的历史与文化走向现实与普通人,杨亚洲则更是打出了“将平民进行到底” 的旗号。只是一场硝烟过后,无论是《和你在一起》还是《美丽的大脚》,在表现平民 生活上都明显过于理想化或是表面化,反倒是另外一些相对低调的片子在这方面显示出 更为贴近生活的本色。比如《生活秀》和《假装没感觉》,都让人体会到创作者表达人 文关怀的企图。生活在这里成为一股暗流,表面上平静如故,却有着更多的激情与无奈 潜藏其下。无论是卖鸭脖子的女老板,还是四处寻找栖身之处的离婚女人,这些善良的 人们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弱点,却又都在看似混乱的生活中期待着一个更好的明天,这些 都与现实生活状态更加合拍。 当然,也许是由于中国电影的传统,许多表现平民生活、展现平民视角的电影仍然没 有脱离开一个被拔高了的结局,比如黄蜀芹的《嗨,弗兰克》。这部表现一个中国妇女 与美国老人的感情的影片有着细腻流畅的细节刻画,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这种刻画达到 了感人至深的效果,但在结尾部分,编导显然刻意制造了一些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以使 人物和主题得以升华,但这种升华却建立在一种不符合生活逻辑的基础上,从而导致编 导的一切苦心付之东流。同样的现象出现在《高原如梦》中。作为一部反映军人生活的 电影,《高原如梦》没有枪林弹雨,但却有一个不错的人物架构,由于主人公被赋予了 一种独特的个性,使得剧情的发展有了无数的可能。可惜的是,编导同样没能把握住人 物的命运,在其努力制造的高潮段落,在奔腾的河水中央拆汽车的做法本身就不合情理 ,老兵的牺牲就更显得有些莫名其妙。这种为求突现主题而违反逻辑生硬拔高的做法表 明中国影人对于观众心理还了解得不够,对于电影艺术本身的规律也还不够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