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冯小刚,近几年来,几乎是连续推出四部具有大致相同 风格(或称模式)的贺岁影片:《甲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没完没了 》(1999)、《大腕》(2001)。其票房收入都赶上了甚至较大幅度地超过中影公司同期引 进的境外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的“大片”,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在国内电影市场较为低迷 之际,冯小刚的贺岁影片犹如一服对症良药。 鉴于滑稽、怪诞、嬉戏、喧闹的格调,又于迫近春节的档期上片放映,加之在故事情 境或言语动作中多多少少地涉及春初岁尾之事,上述影片又被广泛称为“贺岁片”。在 冯小刚看来,观影群体所指称的和普遍认同的“贺岁片”,就是所谓的“喜剧”——“ 只要是喜剧,觉得看起来有点意思就行。”(注:冯小刚语,见杨君《笑容:与媒体英 雄面对面》,第8页,第18页,第22页,第22页,第14—15页,第19页,中国电影出版 社,2000年。)但喜剧作为一个以风格及效果来界定的与悲剧相对的美学概念,在传统 意义上,多指描写生活中无价值或丑恶事物的现象与本质、表现与内里不协调的冲突, 在对落后势力和丑的事物的夸张性反讽、鞭笞中实现幽默谐谑的戏剧效果。莱辛就曾指 出:喜剧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裨益就“在于训练我们发现可笑的事物的本领”(注:莱 辛:《汉堡剧评》第15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而鲁迅先生也说:喜剧即 “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注: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一 卷)第29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两相比照,显见冯氏喜剧片与传统的喜剧 概念多有不相符合之处,它将被如何界定呢? 比照于电影是大众艺术和特殊文化商品的意义界定,冯小刚的贺岁影片无疑是成功也 是应予以肯定的。而且,于国产电影亟待振兴之时,冯氏喜剧影片风靡电影市场的独特 景观显然已超出有限的自身而具有不容忽视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那么,确证其样式指归 及共通特征,探究其屡试不爽的叙述策略与技巧,便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必要性。 类型观念 审慎研究,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本质层面上,冯小刚通过自己的贺岁喜剧片实 践将世界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的“类型”美学观念引进中国大陆,在经典“轻松喜 剧片”(又称“怪诞喜剧片”、“乖僻喜剧片”,Screwball Comedy)中,加进本土或具 有东方文化意味的东西,从而在电影受众市场中实验性地也是成功地确立了中国式的“ 轻松喜剧片”。 类型电影肇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制片厂制度兴盛的好莱坞,并因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而很快成为主流电影,它促成了好莱坞“以它摄制的影片质量和大量的利润,称霸于全 世界”(注: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第298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6 0年代末以后,类型电影在质量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成为美国、英国、意大利等 国电影生产的主体,不少影片还因样式和内容上的创新而成为极富艺术性的影片,为电 影评论界和历史学界所注意和肯定。美国信息传播学家和电影历史学家弗兰克·毕佛就 认为,应将类型电影及其艺术家与那些艺术质量较高、非常重视“生产标准”的影片列 在一起给予评价,因为:类型电影“是由经济制度产生的”,“每类电影在电影史上和 文化史上都起过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它们“从内容和风格上都为电影事业的发展开 拓了前景”(注:弗兰克·毕佛:《电影术语词典》,第30页,第109页,解放军文艺出 版社,1993年。)。而电影理论研究的一个学派“类型评论”(Genre Criticism)——对 世界成熟的电影类型的产生背景、分类标准、美学形态、历史演变和社会机制等进行系 统深入的研究——的形成和发展,无疑是对类型电影理性认同的集中体现。 所谓类型(Genre)或类型电影,弗兰克·毕佛认为:类型“是指表现相似风格、相似主 题和相似结构关系的任何一组电影的术语”(注:弗兰克·毕佛:《电影术语词典》, 第30页,第109页,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3年。)。也有的研究者认为:类型电影就是 “指按照约定俗成的类型(西部片、强盗片、恐怖片等)要求或原则制作出来的影片”( 注:汪流主编:《中外影视大辞典》,第99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总 括起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类型(类型电影),它们是一些相对固定的制片模式,表现出 相似的风格、主题、结构关系及共通的样式特征——戏剧化的叙事结构、容易判断的人 物性格、固定的电影语言模式、漂亮耀眼的明星、惊异罕见的奇观和回避现实的娱乐效 果等。但类型在题材、情节、人物、技巧、造型等方面较为稳定的相似性、共通性特征 并非一成不变,作为市场化运作(好莱坞式制片厂制度)和意识形态(散漫的大众意识形 态和主流的道德意识形态交相辉映)的共同产物,类型电影需要迎合接受主体的观影期 待(猎奇、探密、冒险、窥视等)和文化心态(道德观念、“英雄”崇拜、公平意识等)。 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抑制一个有所追求的电影导演的创造潜能,而一些富有艺术个性和 美学价值的类型影片的产生也成为可能。“任何能够多年存在的样式都很有可能存在固 有的电影特性。内在的电影价值与艺术地利用这些价值显然是不同的。”(注:斯坦利 ·梭罗门:《电影的观念》第218页,第217页,第220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 “即使对于只用某种样式拍过一次影片的导演来说,只要他用心使这种样式的常见特征 体现出某种新东西,那末,采用这种样式也会有重大的好处。”(注:斯坦利·梭罗门 :《电影的观念》第218页,第217页,第220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60年代末 以后,类型电影克服了早期影片的不足(如叙事的单线结构、角色性格的透明简单、主 题内涵的浅显等),使自身趋于成熟、完善——多线索叙事、多侧面的人物性格、贴近 现实的人道主题、风格样式的多样融合(在一部类型片中融合不同类型的风格特点)等。 可以说,对电影如何借助叙事结构、叙事技巧来叙述一个完善的打动大众的故事,电影 如何以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影像奇观来引导接受并最终赢得市场,类型电影确立了较好的 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