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2)04-0157-04 数年以前,当我们刚刚听到“电视电影”(TV movie)这个陌生名词的时候,还把它完 全当作一个遥远的舶来品;今天,当我们再度说起电视电影时,你或许会惊喜地发现: 它竟离我们这么近了。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已经熟知了众多外国的电视电影作品,而且 ,还因为我们也有了国产的电视电影作品。伴随着艺术家们的辛勤探索,电视电影作为 影视合流新型的艺术形式,已经或正在成为现代电视传媒和电影艺术整合发展的新亮点 。 一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电视传媒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越来越多的受众被电视的魅 力所吸引,电视成为当时公众最为时尚、最为普及的大众文化消费标志之一,在不断地 改变着亿万受众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接受心理等。那些形式各异的电视播出台, 以及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电视栏目和节目,深深滋养了美国电视传媒业的茁壮成长 ,也更加刺激和悬吊起美国乃至整个英语世界亿万观众的欣赏期待。为了满足观众的热 切期待,也为了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许多电视台除了制作大量日常适时新闻报道栏 目、电视专题栏目外,把竞争和吸引观众的焦点聚集到利用电视播出电视剧和电影上来 。然而,迅猛发展的电视业,大量空白的时间段,即便庞大的、年产数百部影片的好莱 坞生产厂商也似乎难以满足其胃口。当然,好莱坞电影业出于同已显峥嵘的电视市场竞 争的原因,在电视播出电影问题上设置了种种限制,致使观众在电视上收看到的电影, 一般多是早已超过放映档期的影片。此外,好莱坞电影由于制作成本颇高,致使其将收 回成本、赚取利润的目标紧紧盯在影院票房上面,而对电视播出电影多带有抵制行为和 轻视情绪。迫于无奈,美国一些电视台、电视制作机构便着手自己拍摄一些成本颇低、 但又兼具电影故事片艺术特质的节目在电视上播出,于是,一种被称做“电视电影”的 影视艺术形式就这样在电视与电影的“竞争夹缝”中应运而生了[1]。 事实证明,这种影视合流的艺术形式,后来竟被越来越多的电视观众所看好。特别是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商业电视网黄金时段的节目几乎全部是电视电影,观众平 均一周能看到5部,每年可看到约200多部电视电影[1]。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电视 电影后,也迅速成为电视传媒业一个突出的新增长点,产生了众多优秀的电视电影作品 [2]。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栏目中的“正大剧场”,曾于90年代系统引进了一 大批制作精良的美国电视电影作品,这对国人了解和接受电视电影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 用。中国电视观众熟悉的《神探亨特》,其实也是一部电视电影系列片,主演“亨特” 的美国演员福莱德·德雷尔(Fred Dryer)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90年代享誉国际影坛的 法籍波兰电影艺术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也曾于1988年执导拍 摄了轰动欧洲影视界的电视电影系列片《十诫》,他又根据其中的《第五诫》和《第六 诫》改编成增长了的电影版《关于杀人的短片》和《关于爱情的短片》,两部影片再度 轰动了世界影坛,基耶斯洛夫斯基从此跻身于国际电影艺术大师之列。此外,美国好莱 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也十分重视电视电影的拍摄,他曾于2001年 与好莱坞著名影星汤姆·汉克斯(Tom Hanks)合作拍摄了反映二战题材的电视电影《兄 弟乐队》,投资1亿2千万美元,此片被公认是当今世界最昂贵的电视电影。 二 中国电视电影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与美国当年电视电影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大致相近。 自1995年起,中国中央电视台第六频道——电影频道开播,这一专业化电影频道迅速吸 引了全国亿万电视观众关注和期待的目光,并逐渐培育着观众在电视上收看电影的接受 方式和接受习惯。来自各方面的调查已经显示,中国当代电影观众的主体已经在向家庭 方面转移,中国观众观看电影的最主要方式已经变成从电视里收看。调查还显示,一部 中等水平的影片在电影频道播映的收视率高达2000万人次,远远高于同等影片在电影院 的观众上座人次。因此,电影频道此举,无疑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观看方式和习惯是 一次重大的挑战,抑或是变革与创新。据有关部门1998年的统计数字,全国能够收看到 电影频道的观众约达4.3亿人,占全部电视家庭的40%以上。白天平均有1900万人,晚间 有4600万人收看电影频道。为了满足广大电视观众收看电影的需要,电影频道仅在1995 年底到1996年底的一年时间里,就购买了建国后拍摄的3600部国产影片总量的61%,约 为近2200部影片。虽然国内各电影制片厂每年都有不少佳片新作,但与电影频道每天近 20个小时的节目播出时间、日吞量约10部影片,年吞量约3600余部影片的“海量”需求 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更何况国产影片同样也存在先争取影院票房、争取收回成本、 赚取票房利润的“首要任务”,因此无暇顾及电视也就理所当然了。于是,电影频道于 1999年起开始自行制作电视电影。为此,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每年投资6000多万元拍摄 电视电影。截止2002年上半年,短短3年多时间里,电影频道已经摄制完成了350部电视 电影[3]。 为了促进电视电影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为了树立品牌、明确导向、奖励先进、鼓舞士 气,经国家广电总局电影事业管理局批准,电影频道于2001年设立并举办了电视电影“ 百合奖”,并启动了首届电视电影“百合奖”评选活动。 首届电视电影“百合奖”从1999年、2000年两个生产年度的影片中,分别评选了一等 奖10部、二等奖10部、儿童片奖1部。其中有塑造一代伟人领袖风范的《少奇专列》, 表现当代军人群体形象的《劲舞苍穹》,反映高校知识分子人际与爱情的《杨守敬与吕 贝卡》,关注北京外来人口生存状态问题的《上车,走吧》,描述古代著名诗人在帝制 政权下不幸遭遇的《王勃之死》,展示当代农村一对年轻小夫妻在奔小康路上性格成长 历程的《公鸡打鸣,母鸡下蛋》,重新演绎经典英雄心灵与品格的《杨子荣》,凸现市 场经济下小人物人性光彩的《大戏小戏》,叙述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而不得不深思的风 俗闹剧《礼尚往来》,等等[4]。这些作品,题材广泛丰富,手法新颖独特,构成了一 幅幅鲜活、逼真的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艺术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