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开始的全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致使自2002年起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压力加大。高职院校由于学制短,因此首当其冲。一些高职院校把毕业生一次就业安置率与招生、教学经费的划拨、考核等因素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学校教学工作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现状:忧喜参半 纵观高职就业市场现状,可谓忧喜参半。总体而言,专科层次高职就业困难的问题较为突出。随着大批“扩招”后的本科毕业生进入市场,这个问题还将更加严重。2001年,全日制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为43万人,而2002年就达到61万人,比前一个年度增长30%,2003年预计达到104万,又增长了41%(以上数据尚不包括普通高校二级学院的毕业生),因此可以预计就业市场的竞争局面将进一步加剧。 1.高职就业之忧 就业矛盾,归根到底是劳动力供给与就业岗位要求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首先,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则必然带来就业矛盾。当经济发展之后,带来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这其中有数量要求,有结构要求,也有质量要求。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首先从数量上试图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与此同时,结构的要求、质量的要求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否则既难以满足用人的需要,也势必造成毕业生的就业难。应当看到,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结构、质量要求方面高职院校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学校专业设置脱离实际,没有形成高职的特色,难以满足社会需要。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和实际工作脱节,致使学生职业能力不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不高,难以满足岗位的需要,加剧了就业的矛盾。此外,就业问题的凸现还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从计划体制下和“精英教育”阶段走来的“天之骄子”——大学毕业生一下子成为用人市场上竞争谋职的“求职者”,社会、家长、毕业生本人都需要进一步适应这样的落差。二是用人市场的不成熟性造成用人的不规范性。一些用人单产片面追求学历,片面追求毕业生所在学校的知名度,用人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工资待遇不能体现不同学历间的差异,致使用人“高消费”,导致一些岗位被“炒高”。三是毕业生求职观念和方法不正确。在完成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转换过程中缺乏思想和技巧准备。四是传统文化中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造成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不认可,一些省市对高职毕业生存在这样那样的限制政策,而高职院校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美誉度方面还有待提高。五是待业和临时、灵活就业的制度性保障尚未建立。凡此种种,造成高职学生就业难仍是一个堪忧的问题。 2.高职就业之喜 应当看到,尽管高职毕业生就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总体讲形势还是乐观的,我们也必须看到有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众多积极因素。首先,国内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和进一步看好,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用武之地。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新时期教育的工作的目标任务,要求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保障。从2002年的就业情况看,总体情况还是良好的。虽然毕业生就业率在80%左右,但灵活、临时的就业;升学、出国、创业等多种渠道使真正未能就业的毕业生只有不到7%,一些行业特点明显的专业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这些事实都说明高职毕业生就业仍有广阔的市场。第二,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安置工作。200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同年10月,教育部等四部委又联合发出了《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各国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应措施,支持、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为推进这项工作形成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三,高职院校具有良好的市场适应性。其实,高职院校从来就是在直面就业挑战中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创建的职业大学,就是以“自费、走读、不包分配”为其特征立世的,许多新建的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是职工大学或中等职业学校,其面向市场、贴近社会的能力很强,用人市场的风风雨雨对他们而言应当说是习以为常的,因此他们有直面挑战的勇气和招法。第四,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2002年7月底,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朱镕基总理、李岗清、吴邦国副总理到会并讲话。会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文件,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社会声望也在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已成为深受社会关注的重要力量。第五,各高职院校都加强了毕业生就业教育工作。许多学校设立专门机构,与教学系部配合,协调努力,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择业教育。有的学校还开设专门课程进行求职指导,所有这一切工作有利地促进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第六,升学、创业等多种途径畅通了毕业生毕业后的渠道。“专升本”工作尽管只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展,但为毕业生开辟了一条继续深造的途径。许多特色专业的毕业生不满足于“打工”谋生,他们利用所学专长进行创业,这也是一条光明的就业途径。许多院校积极鼓励学生尝试自主创业,并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各种知识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