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609(2003)05-0057-03 从现代教学观念和我国加入WTO后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来看,传统教学大纲仅仅以关注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要求,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需求。人才的时代要求向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任务,为此,我们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发达国家实施校本课程标准的成功做法,结合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采用国家课程标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开展高职院校实施校本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实践。本文就此改革中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一、高职院校校本课程标准的时代内涵 现代教学理论十分重视课程及其实施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特别强调课程是教学的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1]高职院校校本课程标准的实施体现了这种新的课程观,突出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作用,突出了教学过程是知识的形成和运用相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和自我监控等要素协调发展的过程,突出了课程创新与开发和多元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1.知识的形成与运用的新理解 新的知识观认为,“人类知识的增长不是一种积累式的新知叠旧知的过程,而是一种对原有知识不断修正的过程”。[2]新的知识观丰富了知识创新的内涵,从新的知识观的视野来看,知识在新情境中的运用,就是一种知识的创新活动。现代知识观拓宽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视野,实现了以知识运用为特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以知识的形成为特征的知识学习过程的统一。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言,知识的形成与运用和实践情境具有紧密相联的“共生关系”,是以系统的专门化的教学实践为先导,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这种具有实践性特征的知识与技能是校本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与此同时,知识的情境化的客观规律,向课程的校本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和自我监控的辩证统一 随着现代教学观的不断深化,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和自我监控对人的全面发展、对知识的形成与运用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促进,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教学的任务已远远不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的内容。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成功经验来看,从现代教学理论的要求以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和面临的对象来看,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校本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内容应该包含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和自我监控目标。在这里,知识中包含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技能中包含知识运用的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而情感与价值的内容目标是使学生能正确地调控自己的情绪,运用情绪激发学习动机、进行学习注意的转移、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具有在特定的情境里,针对特定的目标,对材料、方法、策略的价值判断能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自我监控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我国教育界长期忽视的内容,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生的独立意识、独立判断的需求使得自我监控在学习中的作用更加重要。“自我监控有人把它称作元认知或反省成分或思维监控或自我意识能力,其意义是一致的”,[3]它使学生能及时发现活动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相应调节,它增强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提高了智力的效率与成功的可能性。在上述各项目标中,无论是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还是自我监控的目标,都是结果、过程和方法的统一,所以我们不再把过程和方法作为单独的目标来对待。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是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自我监控协调发展的过程。 3.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活动的结果是引起学习者心理的变化,使得学习者的认识结构发生变化、情感价值得到提升、自我监控得到完善,是学习者通过自主活动,通过新的智力与非智力要素与原有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原有要素的过程。因此,课程标准应包含如何促进这些变化的思想和措施,如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教学的设计与构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同时,由于学习结果是由学习者通过自主活动而形成的,它就不再是简单的输入知识与输出知识的关系。所以,课程目标的描述,不是具体知识、技能的静态、固定、唯一、对应的描述,而要充分反映学生心智的操作水平,用可操作的行为动词进行具体的描述。 4.多重智能与应用领域的匹配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中提出了多重智力的理论,他把人的智能分为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视觉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技能、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认识能力。加德纳的理论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智力概念的涵义,为教育的智力发展目标与应用领域需求的适应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对于高职教育而言,我们不一定要求全体学生所有的智能均要整齐划一的发展。如,我们不必要求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有很高的逻辑/数理水平,不必要求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有很高的音乐智力技能,而可根据不同专业应用领域的具体要求确定智能发展的标准。当然,在确定各专业的重点发展的智能时,要注意兼顾其他普遍需要发展的智能的培养,如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认识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的内容标准的选择要与一定的应用领域的要求相匹配。 5.立足于校本课程标准的与时俱进 “教育永远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寻中构建自我,向未来开放,向未来寻求教育的意义,这是教育所能把握的惟一真实”。[4]课程标准要始终保持教育的开放发展性。课程标准实现了从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发展目标,向以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自我监控为主要目标的整体协调发展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突出强调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创造力作用,“教学活动是以教与学之间的对话为基础,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是建构辩证统一的过程”。[5]这种转变,客观上要求教学的评价内容和方法要向多元化,向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自我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向转变,提出了教育要向不断发展的社会主动开放,要与应用型人才的国际化标准相衔接,与就业、劳动准入制度相联系,与社会对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的要求相适应。这种转变要求教师能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优势,集区域产业优势、地方文化优势、师生素质优势、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实施策略优势、学校应用领域知识创新优势于一体,结合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