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52(2002)03-034-03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无论在农产品供求关系、生产目标和生产组织,还是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生产关系和制度创新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市场竞争将由国内竞争转向国内、国际竞争,农业资源配置也将由国内配置转向国内国际双重配置。在这种新的形势和发展阶段,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既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农村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科技支持,并在今后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将是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一、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特点 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发展阶段是在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具有许多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时代特征,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一系列重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社会大背景下,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集约型转向更加依赖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由总量供给不足制约变为局部结构过剩的需求制约,这足以说明我国农业已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并逐步向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方向发展。总的来说,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从农业增长方式上看,我国农业的发展由依靠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转变。据有关部门对1963-1978年和1978-1998年两个阶段的分析表明,劳动力对农业增长的弹性值由改革前的0.48下降到改革后的0.001;从土地方面看,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土地对农业增长的弹性一直是负数。进入90年代以来,农产品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率也在不断的增长,特别是从1996年开始,农产品供给总量平衡后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迅速增长,近五年科技的投入增长已大大超过了资本投入的增长。 二是从农业发展目标上看,我国农业的发展由追求数量的最大化,转变为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基本满足,城乡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初步的解决,那种以追求农产品产量最大化为目标的生产方式再也难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出现了严重市场约束。近年来,我国开始积极转变农业发展目标,优化农业结构,增加科技含量,大力选用推广优质良种,淘汰市场不适销对路的劣质农产品,把农业的发展目标由过去的以追求数量最大化转变到追求效益最大化上来。在效益最大化的刺激下,我国的农业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各种各样适应当地农业发展特色的农业示范园的带动下,区域化农业生产布局已具雏形。 三是从农业和农民增收途径上看:农业发展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产品的增产和提价为主转向非农产业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开始转向二、三产业。1996年以来,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减少,1996-1999年各年收入环比增长量分别是73元、-28元和-53元,1998年和1999年是负增长,拉了当期农民收入增长的后腿。这说明,尽管农业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这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民收入增长的新特征。 四是从与国民经济的关联上看:农业与其他产业关系日趋紧密,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结构正向城乡一体化结构转变。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日益紧密,经济结构正逐步由二元化转向一体化。突出的表现在:(1)在农村劳动力结构上,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者绝对数正逐年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制约城乡长期分离的户籍壁垒已经松动,农村人口较改革开放前正逐步减少,沿海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已减少20%以上。(2)农业与非农产业关联度越来越大,产业之间边界越来越模糊。一方面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原始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和消费者直接见面的情况日益减少,产品加工进一步深化,一产产业中寄寓着大量二、三产业。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农业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对二、三产业的需求依赖越来越强烈,在全国出现了大量的工厂化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旅游等服务的都市农业也已初具规模。 二、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充分认识到农业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率先在农业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大了对农业的倾斜和投入,农业步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在这一大好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也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农业产业面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对于起步较晚,原本就不被人们看好的农村职业教育在办学上面临生存危机。 (一)教育观念落后,办学定位不明确。教育观念落后,办学定位不明确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是开办初期,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目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观念上,在办学指导思想的定位上,基本上是照搬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和方法,而未充分考虑到我国农村教育对象的实际以及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实际,从一开始就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留下了隐患,具体反映在:一是重视学历教育,忽视农业技术、技能的培训。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农村职业学校大多由过去的普通中学改造而成,受传统普通学历教育影响深远,在办学初期甚至沿用了普通中学的教材、教学计划等等。一直重视学历教育,重视对口升学率,忽视各种农业技术、技能的培训。二是对“农”字的理解太狭窄,往往局限于传统农业。认为为农村经济服务必须一色的“农”专业,否则就走偏了方向。所以,虽然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急需二三产业类的专业技术人才,但农村职业教育却在这方面犹犹豫豫,迟迟不敢迈出步子。三是培养目标的定位太落后。仍然局限于培养“不离土、不离乡”的“扎根派”。特别是加入WTO后,这种定位显然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限制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不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这样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材培养缺乏个性,特点不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与农业产业改革发展脱节,适应性不强。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严重滑坡就是这一结症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