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保税区作为全国十五个保税区之一,于1992年11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山东省和沿黄河流域惟一的保税区,现已跨入全国先进保税区行列。 围绕“三个转变” 确立区域发展目标 作为处于沿海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先行区、试验区和示范区,青岛保税区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努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三个转变”,实现集约型、创新型、外向型的经济发展目标。“三个转变”是指:生产力发展由量的增加转变到质的提升;区域发展模式由最初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简单投入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与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经济循环的方式由地域小循环转变到国际大循环。从2000年初开始,我们重新调整明确了符合区情的中长期发展思路和目标定位,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各项工作的快速发展。青岛保税区在全国保税区的位次迅速提升,综合经济指标从1999年的末位,2000年进到第8位,2001年进入前6位,其中几项重要指标如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引进企业数量进入全国保税区前列。今年以来,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1-10月份,共引进企业数320个,同比增长29%,总投资累计4.28亿美元。其中新批准外资项目94个,同比增长40%;外资实际到位增长幅度位居山东省和青岛市前列,实际利用外资2.15亿美元,同比增长188%,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任务。 实施“五个带动” 对外经贸快速发展 一是实施政策带动。在近年来外经贸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下,我们着力营造一个“招商、安商、扶商、富商、强区”的政策环境。目前,青岛保税区的投资者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入区企业达到1960多家。 二是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按照“巩固传统区域、深度开发重点区域、扩大新兴区域”的策略,加大重点招商区域的开拓力度。在巩固日、韩、东南亚及我国港台地区传统经贸联系的基础上,深度开发重点客户和潜在客户,同时积极扩大欧美地区招商,取得了较明显成效。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青岛保税区已在韩国建立了比较稳定而广泛的经贸联系网络,近期将有几十家韩国企业来进行实质性洽谈。 三是实施特色园区带动。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发展区内特色园区经济,通过政府规划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建设了韩国贵金属加工园、橡胶加工分拨中心、台湾发明人创业园、香港纺织城、国际建材自由贸易城、国际商品展示中心等一批重点园区。我们还与国家科技部、青岛市科技局协作,在保税区设立了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基地,已引进留学生光电子创业园和青岛市工业信息化中试基地两个高科技园区项目。 四是实施重点产业带动。从资源条件、区域优势、功能优势出发,积极培育发展物流仓储、国际贸易、电子加工、贵金属加工、生物制药、纺织服装以及机械制造等重点产业,构建起以外向经济为主导、具有保税区特色的产业体系,形成了贵金属、机电产品等一批出口拳头产品和重点企业,有力地拉动了外贸出口连年大幅增长。伴随着青岛港国际集装箱航线西移,保税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迅猛,保税区的商品集散、信息、咨询、交易、运输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五是实施大项目带动。近两年引进了24个过千万美元的大项目。大项目入区产生了明显的产业关联效应,不仅优化了外资结构,提升了产业水平,促进了外贸出口,而且带动了一批中小企业跟进配套,区内会计、审计、银行、保险、船运、货代等服务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推进“五项创新” 营造综合竞争优势 为进一步增强保税区吸引外资的国际竞争力,我们积极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加快培育市场体系,优化创新环境,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创造综合竞争优势。 (一)功能服务创新。按照发展成为区域国际贸易中心、区域物流集散中心和出口加工、高科技产业开发中心的要求,大力推进功能突破。目前已建成便捷通关区、投资全程免费代理服务区、花园式投资示范区。同时,通过协调海关、国检、国税、地税、工商、公安、外汇管理、技术监督等职能部门均已进区办公,基本解决了入区企业的出口退税、外汇管理等问题。 (二)招商机制创新。在招商方式上,重点强化服务招商、功能招商、环境招商和以商招商,主要以优质、高效服务方便客商,以完善的环境和功能及区内企业良好的投资回报吸引投资者。在招商质量上,注重从数量型招商转向质量型招商,着力抓好大、精、高项目,今年以来新批外资生产性项目中高科技项目占到60%以上。 (三)分配机制创新。在目标责任动态考核中,推出“黄牌制”和“待岗制”。领导干部个人在目标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达不到进度要求的亮黄牌警告督促,最终完不成任务的给予免职处理。并且,全面实行绩效挂钩工资制,充分调动了工作人员积极性。 (四)队伍建设创新。近年来,我们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机关工作人员,广揽“五湖四海”英才,努力营造人才“高地”。目前机关工作人员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本科以上学历占90%,有20多名机关工作人员曾在国外学习工作和生活,英、俄、德、日、韩等外语人才占机关工作人员的35%。今年我们又将工作人员派到香港理工大学进行了短期学习培训,使工作人员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