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国制作电视剧从1958年的《一口菜饼子》算起,已经有将近四十年的历史了,但对电视剧的性质、特点、规律等根本问题却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说电视剧是艺术,有人说是文化商品,又有人说是大众传媒的一种形式;但也有人说电视剧是艺术品、娱乐品、文化商品和大众传媒的混合体。 这种无基本结论的争论,不但影响着电视剧评论(评论者从艺术品、文化商品等各自不同的角度评价同一部电视剧从而导致不同的评价),也影响着电视剧制作者对初始制作意图的定位。这种局面也造成了每年多达五、六千部集电视剧中有许多质量不高、面目不清、收视对象不明,评价不准和社会效益不高。但把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统统归罪于理论界显然是不公正的。 原因是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点:电视剧制作的多渠道,导致了行政干予的不力。 目前,电视剧制作的主力军是中央和省及部分市级电视台;其次是各电影制片厂和文化艺术院校的电视剧部;还有各地为数不少的影视公司和音像出版社;再下来就是各条战线的“行业电视剧”和其他非常设制作单位。这么多渠道都在制作电视剧,没有统一领导,没有统一规划。广电部每年一次的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也只能规划中央及地方电视台等所谓主力军。正象“统计统计,离不了估计”一样,“规划规划,管不了变化”,实际生产出来的电视剧往往与规划相去甚远。 第二点:电视剧从艺人员良莠不齐,多数人员素质不高,决定了生产水平不高。 近十几年来,电视剧事业飞速发展,除很少一部分具有专业水平的主创人员外,大多数剧组人员未经专业训练就匆忙上阵,文化艺术素质不高,理论水平更谈不上。这种状况在非正规制作单位更加严重,前不久曝光的以卢宏为首的《广告人》剧组,就是一个打着北京电视台旗号的水平低劣的草台班。 第三点:无线、有线电视台迅速增加,各台播出频道也迅速扩展,对电视剧数量的要求不断加码,导致了重数量而轻质量的市场需求。 第四点:整个行业重实践轻理论的现状,使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更加严重,造成了理论指导的无奈和无力。 也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如体制问题、经费问题等等。 但就社会责任来讲,理论界对电视剧生产的混乱现象和质量不高的现状的确难辞其咎。 看看我们公开发行的刊物,中央电视台研究室编辑的《电视研究》和《北京广播学院学报》是我们理论研究的骨干刊物。中国电视艺委会的《中国电视》、中国视协的《当代电视》、陕西电视台的《电视剧》、四川电视台的《电视园地》等也发表一些有关电视剧的理论文章。但面对数千家电视台、每年数千部集电视剧的生产规模来说,我们的理论研究实在是太薄弱了! 我们的电视剧研究,既缺乏对电视剧本体的研究,又缺乏对成功电视剧经验的肯定,也缺乏对一些不成功制作的教训的总结。而把电视剧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来研究,就更谈不上了。 对电视剧的性质、特点、规律的认识,一方面受到原苏联有纯艺术论倾向的文艺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了西方有纯商业倾向的娱乐论的影响。就我国电视剧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来看,它脱离不开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以及电视特性。所以,我国的电视剧既不可能是纯粹的艺术品,也不可能是纯粹的文化商品。我们的电视剧生产既要有导向性指导,又要考虑经济文化发展和观众的欣赏要求。所以,说电视剧是兼具艺术性、娱乐性,又是文化商品和大众传媒的说法比较符合实际。 拿广泛受到好评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来说,它以艺术手段塑造了几百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艺术地再现了三国时期那一段历史,难道它不具有艺术性?不少观众认为《三国演义》观赏性强、有意思,看它比搞其它娱乐更吸引人,证明它的确有娱乐性。据统计,《三国演义》的收视率在30%左右,就是说约有两、三亿观众看了《三国演义》(也同时看到了它所带的广告),这不正说明电视剧是一种很好的大众传媒吗?尽管《三国演义》总投资有1.73亿元之多,但它建造了无锡的“唐城”和涿州的“汉城”等拍摄基地,又通过出售版权使回收成本不成问题并可赚到一定数量的钱,在这儿,电视剧又成了一件颇使各方面受益的文化商品。 至于其他电视剧,特别是较成功的电视剧,都在某几个方面体现了电视剧的特性。 电视剧事业的快速发展,提出了对电视剧本体、特别是它的性质、特点、规律深入探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到现在为止,连一个公认的、能为大多数人接受的电视剧的定义都形不成,那就难免引起不少混乱了。 再说对比较成功的电视剧经验的肯定方面,众所周知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渴望》、《四世同堂》,以及历届获飞天奖的《情满珠江》、《半边楼》等等我们都研究讨论得不够,往往是播出过就算,评过奖就算,使成功的经验没有被更多的从艺者所借鉴。 而对不成功的电视剧教训的总结就更加忽视了。某剧成功了,说好话倒容易,某剧不成功,敢于说真话批评,或者站在总结教训的角度研究评论一番的文章就更少见了。 曾几何时,“侃”字号大旗一挥,一、两年内,就一下子冒出了《皇城根》、《爱你没商量》、《海马歌舞厅》、《京都纪事》、《我爱我家》等一批缺乏文化底蕴的不成功作品,零星的批评意见有一些,但还没见到有深入分析,敢于大胆批评(对事不对人),从总结经验教训角度出发全面评价的有份量的文章,这不能说是一种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