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中国电影下滑所引发的思考——拍些戏曲如何? 近几年,无论在中国的电影界,还是在社会上,都在议论电影下滑的问题。 所谓下滑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看电影的观众越来越少,说而给制片业带来很大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是资金问题。现在无论是上影、北影,还是最老最大的长影,都是债台高筑,而且日甚一日,月前有朋自长影来,他告诉我,目前长影每月发工资的钱都靠贷款了,至于什么医疗费已经有两年不能报销,今年初厂长更向全厂员工发出警告,工资发不出的日子可能就要来临,我的朋友是长影的一级导演,月收入仅四百多元,因为他们没钱搞工资改革…… 为什么电影观众越来越少?人们归罪于电视、舞厅、游艺场所等等的冲击,这当然是有道理的。因为娱乐的品种多了,群众选择的余地也大了,仅就电影自身说,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进口片也多了,它也在冲击国产片的发行市场。 但从世界范围看,电影下滑的问题早已出现,素有世界影都之称的美国好莱坞,现在八大公司加起来每年也只生产一百多部影片。再如亚洲电影大国,印度原每年生产近九百部影片,现在也下降到百部左右。 他们是怎么解救这一危机的呢?一是利用本场的设备和条件,搞成本小、制作快的电视剧,发行录相带;二是向外出租厂地、设备,三是集中人力、财力搞大制作,搞上座率高的题材等等…… 譬如国内最近上映的美国片《真实的谎言》,其成本高得惊人,达1.2亿美元。但去年我在洛杉矶看首映,它在美国各州各影院卖座率的排行榜上总是名列前矛,首轮即收回成本百分之七十,凡是看过该片的人,莫不为其片中的高科技而惊叹? 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一矛盾的呢? 有一点是与国外相同的,在厂内成立影视部,但搞大制作则很难,主要是资金问题,不要说上亿元拍片,就是上千万拍片也很少,大都停留在二百万元一部的低标准,当然资金多少总不是衡量一部影片好坏的标准。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资金是否充足又是能否把影片拍得更好一些,更精细一些的前提。而近向年比较规模宏大的影片,除了是国家投资不计亏损的以外,大都是合资,我们提供厂地、设备、演职员,外方提供资金。因此,在选材和发行方面必然要受到资方的制约,制片人总是不能不考虑利润乃至政治视角的,为什么有好多部影片,如《蓝风筝》、《活着》、《诱僧》……至今不能在国内上映,就足以说明这一问题,因此。广电部在今年作出规定,今年不得超过多少部(大概是三十部)。从而,中外合资拍片,也不能解救下滑问题。 另外,近年来有不少厂的编、导们,力图从题材上动脑筋,以招徕观众。大拍女人戏,而每部戏中又多多少少加点裸露戏、床上戏……事实证明,它依然不能增加观众,因为单纯靠生理感观刺激是不能持久的。前两年我专门在纽约百老汇街作过观察,很多专放三级片的“XXX”影院,入场券只收25美分,是正规影院票价的25-30分之一,可是看的人极少,有的仅是为了猎奇进去看看。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是个可以公开卖淫的城市,很多卖淫女都把他们的年龄、学历、国籍、以及胸围、腰围、臀围和下面赤裸的彩色照印在广告上,摆在街上报刊的销售网点旁,任人自取,但我多次去该城,却很少见人拿,我可能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较深,不好意思在光天化日之下取视,那么,西方人呢?为什么也不屑去拿,怕的是见得太多了的关系,已不足以激发他们的欲望了! 那么,中国的电影业又如何走出低谷呢?我经过两年多对世界及中国电影史的学习与研究,认为有以下三方面的工作要做: A,电影厂的体制必需改革 我国的经济经过十年的改革,已从过去单一的计划经济改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作为企业的电影厂,却仍旧遵循旧的体制在运行,自然要产生矛盾。所以,近年来广电部也给电影厂扩大了一些自主权,如发行问题,可不再经过中国影片发行公司,直接与影院买卖。但,这仅仅是一个发行问题,由于许多影片质量不高,影院也有了自主权,它可以买,也可以不买,从而有时候还不如过去统一由发行公司发行,在经济上还可以保证不亏。当然再退回到原轨道上去是不对的,市场经济就是促使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但,我认为要解决各电影厂目前经济上的窘状,首先要改变过去一包到底,吃大锅饭的旧体制。以长影为例,全厂包括离退休的在内,共有三千多人,其中离退休人员已达一千四百多。既是离退休人员肯定是工龄长,工资高的,所以,每年厂里基本开支就要三千多万,哪里还有资金制片,又怎能不赔。而西方的电影公司,大多数都是合同制,需要就聘,不需要就不聘,就不存在上述包袱。现行体制,在这个问题上,厂长是无能为力的,部长也沉默不语,因为它牵涉到整个社会各个行业,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千千万万人流离失所,可是自古还有一句明训“因循坐误”啊! B,走正道 什么叫走正道?我的意思,就是端正制片指导思想,当然各类题材的影片都可以拍,各种表现形式都可以用。但,正如江泽民同志在1994年12月27日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所指出的:“我们的艺术家们在创作和演出的时候,一定要想到观众,一定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下功夫,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观赏性。否则,就谈不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是,要达到上述要求,并非一挥而就的事,而是要艺术家们付出辛勤的劳动。没有深厚的生活基础,没有政治上强烈的责任心,没有驾驭题材、人物的功夫和技巧,是无法达到的。闭门造车,卖弄自己小聪明,或从低级趣味出发,投某些观众之所好的作家,不但大有人在,还红得发紫。但,这种作品终将被历史遗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