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节频频得奖,曾经是若干年来不断被提及的话题,时至今日,尽管仍旧有接二连三的获奖消息传来,但获奖的热点似乎已经过去,而电影市场的热闹却更为令人心动。继《阳光灿烂的日子》掀起市场的观片热浪,《红樱桃》再度刮起国人争相睹片的风潮,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继之推出,以及引人注目的后续影片《九香》、《混在北京》、《兰陵王》、《民警故事》、《玫瑰天涯》、《风月》等的宣传效应,都使金秋的电影市场回响着国产影片的不休话题。中国电影再度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并且呈现出有别于过去那种专业圈内评说好坏,却难以引起观众热忱的新局面。由此推论中国电影从此走出低谷当然为时尚早,但创作不再低迷、圈内外对电影的热情渐升,市场也洋溢着几些喜色,却是事实,尤其是不再以一两位电影人的艺术风尚为左右的状况,都令人欣喜。事实证明,中国电影尽管困难重重,依旧有深厚的潜力,而中国电影发展的命题已脱离了如何创作的单向思考而落在市场——创作的双向思考中。所以,近期国产片的好势头,不能不从电影市场改革的思路中去评说,从中可以看到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比如烘托效应。国产片挟引进大片的观片热潮而获得若干年来少有的轰动效应,不能不说与引进大片有相应关系,在这个至今人们议论有别的问题上,市场的肯定回答简洁而明确。引进大片既让中国观众观赏了质量上乘的好影片,使心灰意冷的人们重新燃起进影院“看电影”的热情,从而证明观众的欣赏潜质十分可观也无可厚非;同时也营造了一种适应市场法则的相互烘托的观片氛围,即热热闹闹的上影院气氛,“你方唱罢我登场”,国产片的观赏热度,借引进片的余热而居高不下,颇有“借东风”之势。市场原本是潮起潮落,商家喜忧所系全在于不被冷落,大片引进使电影院既重新人涌如潮,也为国产片烘托了悦众的环境,在电视、录相占相当优势的传播条件下,造就观看电影的社会气息,就益发显出其意义。不妨说,引进大片弊利之中,其利之大者莫过于创造了一个契机,让国产片在轰轰烈烈而非冷冷清清中接受评判,生死惨烈远比死活莫辨更为壮观。其实这里启示我们的还在于:电影的外在商业运作就此更为明晰可见了。好酒亦怕巷子深,由于大片的商业热潮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国产影片,而由之带来的气氛营造也恰恰应和着当今社会大众文化的心理需求。 自然,传统命题还不会脱出内在质量高就必然吸引观众的范畴,但近期电影市场现象却为我们引出何为电影质量的新认识,这就是大制作对于影片质量的多层思考。低成本制作曾经、并且还可能创造感人的作品,但是面对期望值更高的当代观众,大制作带来的不仅仅是视听制作的精良,而且是与外在形式相连的内容的精彩。在《红樱桃》、《阳光灿烂的日子》等都超过二千万元的制作片面前,确实让观众感受到精心营造的艺术魅力。即或是颇可评点的大制作片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与《兰陵王》等,也在整体上透出非小家子气所可比拟的创作追求。大制作当然不是成功的万应灵丹,但当今电影的影像奇观却常常无情抛弃零敲碎打的东西。优质是电影的生存之路,而电影的优质已不可免地与制作投入多寡形成制约关系。所以,引进大片带来的既是惊讶,也是冲击,但根本上是比照,它所给予中国电影的意义或许有褒有贬,但观念的启发却无庸置疑。 中国电影的良性发展局面不可能靠市场的逼迫来最终形成,却肯定要靠市场的兴盛才得以实现。这也是近期电影引人深思之处。当代意义上的优秀之作已经要由艺术上的完美与市场的丰收来作重叠印证。比如《红樱桃》以高额投资(2700万)使影片制作精良而富魅力,影片内涵的深刻也得益于音乐的动人,画面构图的精致奇异,表演的蕴含生气,形式与内容之相得益彰,但这一切在以52万高价被北京地质礼堂竞争取得独家首映权,尔后竟在短短时间内以上百万元的门票收入而划上市场评价的第一个满意句号,证明了其独有的艺术成就。在这里,艺术与卖点获得了相互的证明,观众的兴趣与影片的质量找到了相吻合的聚焦点。 岂止是《红樱桃》,近期几部国产片都有较好的市场卖点与内在的艺术质量,它们也在启示我们:要赢得观众仍旧保持国产片的特色,抓住中国观众的兴趣热点。中国电影长期形成的传统决非一无可取,更不是与当今市场格格不入,关键所在仍为是否号准了观众心灵之脉。比如对情感世界的挖掘就是近期国产片的热门所在。《红樱桃》的震撼力构筑在情感因素的基础上,这是影片的艺术之本,也是其卖点所在。中国当代一位著名导演在比较《生死时速》与《红樱桃》时,曾谈到:在中国人看来,《生死时速》的惊险万端固然揪动人心,却是别人家发生的事,新奇好看而已;而50年前一个叫楚楚的女孩被德国纳粹的以“美”摧残的故事却叫我们撕心裂肺,灵魂触动,因为她被视为我们自己的亲妹妹。显然感情因素导引着中国观众去探入更为深刻的关于战争,关于人性等等的思考。《九香》的动人因素也同样是影片立足的根本所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其质也不外乎对一种少年情感的追念。中国电影对感情因素的重视已不仅仅是艺术的需要,也实际上成为市场的需要。 为她被视为我们自己的亲妹妹。显然感情因素导引着中国观众去探入更为深刻的关于战争,关于人性等等的思考。《九香》的动人因素也同样是影片立足的根本所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其质也不外乎对一种少年情感的追念。中国电影对感情因素的重视已不仅仅是艺术的需要,也实际上成为市场需求的组成部分,远在《蒋筑英》、《焦裕禄》,以及《周恩来》中的成功表现,已成为当今国产片更为自觉的追求。情感因素的强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适应观众与寻求市场的恰当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