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7月2日以来,30集电视连续剧《武则天》,占据了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的黄金时间。本周五,《武则天》将告别电视机前的观众。该剧塑造的从天真无邪、聪慧貌美的武媚娘,到得宠后的武才人、登基后气宇轩昂的一代女皇,乃至满面沧桑、风韵犹存的武则天,莫不令人品头论足。 《武则天》:讲个故事给你听 30集《武则天》播下来,观众才知道历史的“武则天”变为电视剧,编、导、演员们的心事似乎不在于纠缠是否“忠于史实”的标准上,而在于讲个故事让观众“过把戏瘾”就是。在编导们看来,武则天似乎就是政治手腕+放纵生活+工于心计而坚强地成为天下第一君的女儿身。于是有的观众开始抱怨:“只见到刘晓庆塑造的妖媚骄纵、凶残阴毒的野心女人,却没见到历史上集专权和明智、诡诈和才学于一身的伟大的女政治家的风范,这位千古罕见的历史女性因此以较为肤浅的形象出现在一千三百年后的电视屏幕上。” 早在该剧剧组刚组建时,编剧冉平和主演刘晓庆就信心十足:“演好前半部能征服观众,演好后半部就征服了专家”。 至于征服观众,尽管有部分观众表现得很不买帐:“《唐明皇》式的情节,王熙凤或西太后的面孔,挂历式的特写镜头,要塑造出‘这一个’,仅靠化装是不够的。”但收视率之高却也不得不令人信服。再说对《武则天》的七嘴八舌褒贬不一,也在观众心中激起阵阵波澜。 但在“征服专家”这一方面,新闻界却不能全部苟同。有一位记者的文章让人印象深刻:“涉及到历史上的一些巨人,我们习惯于将他们还回人间,但在不经意之间,却使之还回市井。于是,那些作为几千年历史的代表的出色人物,变成身着古装的我们的邻居、同事、亲戚,为了今天的趣味,也为了我们不至于过于羞惭,洗去苍茫之色的历史显得俗艳光鲜。”怪不得一位大学生说:“本来我很佩服历史上的武则天,除去凶残的一面,她作为一个女人,在一个男人世界中,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自己做起皇帝来,而且创下不俗的政绩,这确实是电视剧的好题材。但看完该剧后却很失望,武则天有股市井气,似乎缺了点什么。” 一味阴毒的“武则天”缺乏历史上武则天的大家气派 出身名门的武则天,并非没见过世面的小家碧玉。她的雍容大度、她的胸襟胆识,实非一味以妖媚争宠的寻常宫人所可比拟的。假如前面十几集她从区区一弱女子,一步一席一叩首爬向对女人来说象天一样遥远的神圣女皇宝座,她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和争权夺利,而不得不不择手段取媚邀宠于皇上、刀枪相向于权柄的话,那么后面十几集编导演们仍然过分迷醉于大量争宠、专横凶残、工于心计的场景,就渐渐引不起观众的兴趣了。于是为了“征服专家”,编剧在15集以后表示“一定要惊心动魄,每集至少死一两个人。”既要达到“惊心动魄”的目的,又要为囊中羞涩的独立制片人省点钱,当然不敢再像国家包投资的《努尔哈赤》、《唐明皇》那样动不动就借用几万军队做马队当外景,于是缺乏《三国演义》那样恢宏壮观画面的《武则天》,只好躲在小小的宫廷之内每一集杀死几个人来“征服专家”。后15集下来,宫廷内无一例外地处处刮着阴风、燃着鬼火、处处充斥着阴谋诡计,使观众感到冷气扑鼻阴森可怖。历史上则天女皇的另一面:政治上的文韬武略和执政后男性化的胸襟胆识也就淹没在这后宫的方寸之中,怪不得专家们不由得感叹起《武则天》缺乏《三国演义》那样的大家风范或是大气磅礴了。 过于“现代化”的演绎降低了该剧的艺术品位 记者本想采访几位京城名作家来点“权威性”的评述,但同事一句“作家中没人看《武则天》”的断言令记者半信半疑,电话询问陈建功等作家时,他们说真是没看。是《武则天》30集太长没时间看?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作家们不肯多言。 但剧中过于“现代化”的演绎作为该剧的一个败笔,也许是许多高品味的文化人不爱看的原因之一。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张经之教授一针见血:“武才人由太监服侍洗澡。与太监戏水、调情,这是不符合史实的,这种处理也显得低级、庸俗。”天津退休教师微人也认为:“为了诠释编导们的主意,甚至忍心把唐太宗李世民也描绘成了那么一个令人作呕的老色狼,让他在见到武媚娘时垂涎三尺,急不可待地脱去没有任何内衣作衬的龙袍……”就连剧中所有歌曲,除了《人之初》以外,其它歌曲都掩饰不住青春的躁动:“……腰挪柳枝罢,手指兰花垂,发飘彩云朵,野趣荡宫帏”、“如果世间没有女人,男人将无法生活”等等这些躲在龙凤龛下裸露肩头的搂搂抱抱和插曲的轻浮艳词,无疑降低了该剧的艺术品位。 历史剧该怎样才能既吸引一般观众,又征服专家?对于像武则天这样的伟人,答案也许在于:把她还回人间,但别流于市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