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和我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我们对我国抗日题材影片所走过的历史以时间的顺序作简单的回顾与展望,以实现总结历史,展望未来之目的。 一、抗日题材影片的历史回顾 抗日题材影片大致可分为二个历史阶级,一个是建国后的十七年,一个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姑且称之为新时期抗日题材片)。由于“文革”十年,抗日题材影片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即使有那么几部,在风格、样式及表现形式上也都类同于建国后十七年此类片,因此我们也就把它归于一类。 (一)建国后十七年抗日题材影片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电影工作者以极大的革命热情,积极投入革命战争题材片的拍摄,拍摄了约占当时影片总数三分之二的革命战争片,这一现象的出现,从社会文化及心理上说,有其深刻的原因:当硝烟弥漫的岁月刚刚过去,战争的印记还牢牢刻在人们的心上时,人们沉浸于胜利的喜悦和兴奋之中去回味战争。近距离地切入刚刚翻过去的历史,回忆峥嵘岁月的豪情主宰着银幕世界,这时期的革命战争片,包括反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片,反映抗日战争的影片和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其中抗日题材的影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也出现了一些较优秀的作品,形成了抗日题材影片最鼎盛最辉煌的时期,成为当时中国电影的主流。这些影片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成就与特点。 1、在主题开拓上表现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我们以强烈冲击。这种英雄主义精神,同旧中国电影与外国电影中的许多英雄不同,他们不是为了获取金钱、美女而奋斗,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冒险,也不是为了帮派小集团的利益而献身,他们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而英勇战斗的。因此它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集体主义的革命英雄主义。其次是着力宣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它像红线一样贯穿于本期此类片之中,以朴实、真挚的笔触,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不屈、勇敢顽强地奋斗与抗争,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祖国赤热的感情。无论是《三进山城》中李向阳式的单个英雄,还是《中华儿女》中的英雄群像,或者是《地道战》、《地雷战》中的广大群众的形象,在他们身上都体现了一种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因而感人至深,给人打下深深的烙印,永久难忘。对振奋民族精神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也是此类片虽几经历史的风尘,但仍常映不衰,魅力永存的根本所在。 2、把战场作为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予以表现,塑造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或英雄群像。把镜头直接对准血与火的战场,对准敌我的殊死搏杀,对准战场上人物的行为与心理,通过在战场与战争中的拚杀,塑造英雄人物和英雄群像。如《三进山城》中的李向阳,通过其集智慧与英勇于一身,三进山城的惊险事迹,塑造了一个中国的“夏伯阳”式的英雄;如《狼牙山五壮士》、《中华儿女》表现了我军战士与敌战斗到最后一息,宁死也不作俘虏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塑造了一群悲壮的英雄群像。筑就了抗日英雄的人物画廊。这也是此类片经久不衰的又一重要原因。 3、在美学追求上,多是以阳刚之美、战争悲壮残酷美和气势美为其审美特征,体现了一种“黄钟大吕”般的美学风格。把“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恩格斯语)作为摄影机瞄准的主要对象,通过英雄个体与英雄群体及全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抗争、殊死搏斗、顽强撕杀,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悲壮,体现了战争的一种气势美,通过表现人民在这场战争中的苦难和牺牲,并极力渲染,表现战争对人的折磨、摧残与毁灭,从而造成一种残酷与悲壮的崇高美。这种“黄钟大吕”“大江东去”的粗犷雄厚的艺术风格与气概,贯穿与体现在此期所有抗日影片中,因而通过整个银幕流淌出的是中华民族不甘屈辱英勇不屈的阳刚之美。通过这种美学追求,也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反侵略战争的革命历史画卷。 4、电影音乐尤其是电影歌曲成就令人注目。电影音乐作为电影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发挥了较好的功能。如每当听到那熟悉的音乐,人们就知道鬼子要进村了。这说明电影音乐在以声表意、声画对位方面处理得恰当而娴熟(当然后期形成雷同与公式化)。特别是电影中的歌曲,曲调优美,歌词质朴抒情,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有些歌曲至今仍久唱不衰。如《苦菜花》中的“苦菜花”,《铁道游击队》中的“弹起心爱的土琵琶”,《地道战》中的“毛主席的话儿记心间”等。这是后来许多电影插曲无法企及的。 5、影片普遍采用戏剧式叙述(事)结构。基本特点是从“冲突律”来安排故事情节。也就是以事件矛盾的发生、发展与解决的过程作为参照系,把一个战斗故事按着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尾的顺序加以安排,就象传统戏剧那样,“有头有尾,层次分明”的呈线性发展。这种结构一般说来故事都比较集中,人物个性比较鲜明,感情单纯而强烈,情节清晰明了,冲突紧张而又激烈,结局一般是正义战胜邪恶。这种戏剧结构,因适应中国人的欣赏与审美习惯,被普遍接受与认同。同时,这种戏剧结构也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应该或必须看到存在的缺憾,总的说来,其不足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对战争的认识与表现上,缺乏深入的开拓,缺乏深厚的文化内涵。具体的表现在揭示与反映以人为中心的战争生活方面,大多数影片停留在阶级斗争(军事的、政治的、思想的)层面上,不少影片甚至只局限在战略战术、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演绎与图解上,而未能对这场战争、这场战争中的人进行冷静的理性的反思与哲学的、历史的思考。从而在更高层次上,从民族文化、哲学意蕴等层面上来反映这场战争,从而在更为深远的意义上生发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所体现出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在更高层次意义上表现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