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到处涌动着商业大潮,荧屏上也是“商战”频频。先是中央台推出的19集连续剧《住别墅的女人》,紧接着上海台以“接力”形式连续播出了12集《都市平安夜》和9集《商城没有夜晚》。即将开播的还有《与百万富翁同行》、《洋行里的中国小姐》、《朋友你到底要什么》等。 将这些作品定义为“商战”剧,是因为它们的内容进入了较为纯粹的经商领域,主要人物也以高层次“白领”居多;其次,这类题材的广度和力度的不断加强,单凭着“钥匙孔”中那点热闹已不能激起观众的兴趣和热情。人们从这些貌似最新最现代的题材中,并没有领略到新生活的时代精神,没有捕捉到全新而密集的社会信息和值得思索玩味的思想内涵。在观众眼前不断晃动的,不过是些华美虚幻的造型元素、平庸落套的故事和人物关系,一句话,只是“商场”+“情场”的陈旧模式。而观众真正期望看到的,则永远是真实的生活、可以体验沟通的真实情感以及能触摸得到其温作品日见其多,已势在必然地成了电视剧创作中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钥匙孔中的世界 这些“商战”剧的主人公们住的是巨额外汇购置的花园别墅,办公则是在和国际接轨的摩天大厦中,出则流线型进口轿车,上下波音机如同乘坐公交车。五光十色、流光溢彩中,亮丽的女人潇洒的先生们于觥筹交错、灯红酒绿之间拉开了一场场商战的帷幕。 “商战”题材,也是个容易“包装”得令人眼花缭乱的题材。然而,题材毕竟不是先决的,“包装”也仅是一种外观。想要仅仅靠着这两者而取胜,那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侥幸。前苏联影片《国际女郎》的编剧认为这种现象“只是我们精神生活的贫乏和创作题材的枯竭造成的,大伙儿不过是争先恐后地朝钥匙孔中看热闹而已”。具有迅捷反映生活特性的电视剧,偶尔让观众及时地从钥匙孔中看看新生活的“热闹”也未尝不可。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热气息的时代真人。 虚假的生态与情态 通俗剧并不排斥模式,真正的通俗剧也确实有一定模式。港台的言情剧一次次地重蹈模式,却又经常地获得高收视,其基本的一条是情节和情感的合理和真实,给观众一种“像真的一样”的感觉。我们的“商战”剧,恰恰在这一点上不幸走入了误区。 首先,由于创作主体自身为“商战”的各种意象所自得所迷惑,结果却疏略了直观造型的基本要求。我们的故事可以说得头头是道、精彩纷呈,我们的导演阐述可以是准确到位、逻辑严密,可是一经造型显现,却整个儿显得装腔作势,让人无法认同,产生一种强烈的排斥感。所以一些影视剧经常把真事做假,而不能使虚构成真。 其次,诸多情节构思的虚假。这些“商战”剧似乎也精心构置了“商场”上的龙虎相争,剑拔弩张的情节似乎也环环紧扣,可在观众看来就是觉得虚假和不可信。比如“现代商战归根结蒂是人才之战”,固然是个十分现代和现实的命题,可它却在《商城》中演绎成了一个虚假的故事——一个外语学院毕业不久的“白领丽人”,竟使美国、法国、香港各大财团商社为之大动干戈而不惜一掷千金,不惜使用“美男计”,出动经济间谍,甚至不惜制造假案冤案。围绕争夺姜艳艳,剧作编造了一幕幕惊心动魄、出神入化的活剧。可观众却禁不住地觉得好笑:这怎么可能?即便真有如此奇才,剧中这样的跨国争夺,又究竟是显示了中国人的骄傲,还是反而暴露了我们实际上的人才匮乏?抑或是再次证实了中国电视剧的至今未脱幼稚?《都市》中,桑原在一家公司生死存亡的节骨眼上,为了争夺一个安琪而突然撤走了2000万贷款。可观众却产生了疑惑:银行的一个处长竟能如此轻易地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吗?我们国家对于几千万的贷款没有一个至少该有的程序么?随心所欲地摆布人物和情节,这到底是反映了社会真实呢,还是对社会真实作了拙劣简单的图解呢? 作为虚假情节的孪生物,虚假的爱也成了商战剧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我们并不一概贬斥屡屡编织的三角甚至四角纠葛,只要纠葛得好,它也会增强情节和情感的张力,甚至会突现出异彩;我们也不去对婚外恋、血缘亲情等模式妄加评论,凡人间至情,总会赢得观众的一掬同情之泪。问题的关键是,在塑料制作的情节主干上是不可能滋生出青翠欲滴的枝叶的,至圣至上的爱之花也必然地只能植根附丽于真实之中。《别墅》中的女记者方梅华摇身一变成了一家港资公司全能的总经理,本就够传奇的了,偏偏董事长林大维对其情有独钟,在19集的漫长时日里,他唯一用心干的一件实事就是不断向她求婚;为了将这悬念延宕到最后一刻,总经理则再三再四地摆谱拒绝,却又没有非如此不可的理由。这种虚妄的爱,即使是两位明星演来也并无激情,又遑论观众情感的共鸣和震荡呢!而《商城》中的情场则更其不可信,为了姜艳艳可以不要生意的香港刘总,巧到竟是她的同父异母哥哥;姜艳艳死死爱着非他不嫁的出租车司机则一次次拒绝她;而那位被派去执行“美男计”的法国驻沪总代理又最终假戏真做地爱上了她。爱情关系编织得可谓够离奇了,可其间的爱却全然失却了根基,这倒真成了“爱你没商量”。 一部成功的通俗剧固然都会给人留下点东西,或者是伦理是非、情感波折、人生反思、社会批判等,或者是风格独特、语言创新、光影追求等。然而获得这种成功的钥匙或通行证,便是它们恍如真实的荧屏形态,是把情感表现与人们的体验接上轨。但是当它们最初的造型已令观众反感和拒斥时,这种做法就显得十分尴尬和滑稽了。 女性形象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