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翟泰丰同志在中国作协四届主席团会议上转告大家,“江泽民同志明确要求我们推动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电影和儿童文艺作品的创作,给人以教育和陶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为此,我们将就长篇小说,影视文学、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发展,开展几次笔谈。我们希望这些笔谈和讨论,能够有助于大家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在市场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影响下艰难地选择着生存的道路。中国电影人没有停止奋争和搏击,每年仍然推出百多部故事影片,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也从国际电影节上捧回了不少的奖掖。电影创作的成绩不可否定。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清醒地正视,国产影片的整体水平几年来没有明显的提高,基本处于迟滞、平庸的状态。被公众认可的给银幕带来光彩的作品太少;心灵上、感情上给人以冲击、震撼的作品太少;和时代大潮同起同落的力作,能够因此而影响着电影潮流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观看近一二年的电影,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失败的影片往往出自低质量的剧本,优秀影片的遗憾处常常来自剧本先天的弱点。显然,电影进入市场后,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首先是对于电影文学剧本的挑战。 一 与经济腾飞相伴而来的是社会生活与文化中的商品意识的增强。文化的通俗化、生活化和实用化构成了电影的生态大环境。出於经济制约和意识形态导向,电影便被划分成:主旋律片、娱乐片、艺术片。事实上主旋律影片和娱乐片已经成为国产电影的两大部分,同时形成了两种创作景观。难道一个言情的故事就不可能有道德感化有人生感悟?一个政治性极强的主题除了精神教育力量就不能有趣味有美感的娱悦?电影做为艺术的精神产品,其认识、教育、审美、娱乐功能是综合性的是互为渗透而难于截然分离的。人为的划分倒把电影的功能推向单一化简单化,随之而来的是电影剧本内容的单调和贫瘠。娱乐片就是俊男俏女,恋爱调情,或是展览纯物质的摩登时髦,或是一味的武打凶杀,浅薄的消遣成了这类剧本的主体。主旋律片往往围绕着某个思想意念敷衍故事,思想大于形象,宣传教育有余娱悦审美不足。我们曾经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的“唯题材”的创作有害于艺术,这种情形而今再度出现。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的新矛盾、新问题,新的人际关系,新的精神世界……无一不可是电影剧本描写的新天地。可是,约定俗成的电影三分法,无形中构成了三类剧本的模式,三类不同的创作心态。束缚了创作者的视野和心态,妨碍了对于题材的自由选择和大胆开掘。 二 艺术与商业的融合是当今世界文化艺术发展的趋势。然而,电影的商业属性并不等于电影创作的商业化。换句话说商业化浸入电影创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以商业价值代替了艺术价值,原本在电影中的精英文化精神日渐被商业的通俗性、消费性代替。精神浮泛、思想贫弱、价值标准混乱成了电影剧本创作中较普遍的现象,尤其是以商业营销为目标写作的剧本。例如,体现人类美好情操和崇高精神境界的爱情主题,在一些剧本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人生观念却是消极、腐朽的;以赞赏的眼光去描写“纵欲”,把“性欲”“贪欲”,兽性的发泄竟当做“人性”当作爱情冲动加以颂扬;明明是人性的扭曲却当做人性本质大肆张扬。一时间妓女成了电影剧本中不可缺的主人公(世间确有许多以妓女为题材的伟大作品),离开社会性、历史性,纯客观地展示妓女生活,其中包含着很大的猎奇和窥视成分,却看不出其中有什么人性价值和道德观念。 近时剧作的另一热门题材是历史年代的故事,远至霸王、女皇、唐妃、清宫秘闻,近至二三十年代的老爷、少爷、小姐、太太、绅士、姨太太、黑社会把头、戏子各色人物。问题不在于故事、人物选取的年代,而在于以什么样的心态什么角度去描写历史抒发情怀。以古鉴今,以古喻今,再现历史,都不无思想、审美价值也不排斥影片的商业价值。而我们看到的却是重温贵族的雍容华贵,追寻逝去的旧梦。历史常被扭曲并演化成屈从于商业目的的戏言,或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旗号下常以西化情结改写历史。其中人物的爱恨情愁则经常是世外桃园中的无病呻吟。已经许久不提作家的世界观、文艺观了,似乎这些观念等同于陈旧和保守。其实任何作家都不可能没有思想倾向,没有衡量事物的价值尺度和评价准则。电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角度,一种方法和手段,作家笔下的历史、人生、性格皆是对于审美的把握,对于社会、人性的认识。出现在剧本创作中价值判断的某种失落、混乱和扭曲,直接损害了影片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品格。 三 精神浮泛的另一个表现是剧作中缺乏理想感召力。一部艺术作品没有理想的光辉当然很难有思想的力度。有的剧本触及到了现实社会存在的腐败现象、虚伪欺瞒、道德低下、崇洋媚外、拜金主义等等社会时弊,可是由于缺少现代社会进步思想的依托,批判便软弱无力或者流于概念。有的剧本追求真实地描摹生活原貌,把艺术与生活完全等同起来展示“原生态”,貌似真实其实不过是一堆琐碎和庸常,令人感到乏味、苍白、空洞。 每年创作生产的现实题材影片占总产量的一半以上。那么多的剧本描绘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心理、思想感情,然而我们从银幕上仍然觉得时代脉搏跳动的不够强健,当代社会生活的步伐、希望、兴奋、焦灼、愤疾、苦恼、困惑……种种变革的历史情绪和时代精神在电影中少有鲜明充分的传达;时代的主人公、当代人的性格不少是朦胧和浅淡的。不少电影剧本停留在生活的表层来描画现实的中国社会——现代建筑、超前消费、豪华陈设、风流倜傥的企业家、大款爷、美丽动人的公关小姐——回避现实矛盾,冷淡大众关心的社会热点,歌舞升平臆造美梦,与实际的纷纭复杂的生活有相当大的距离和膈膜。侃剧本,凑剧本,模仿港台好莱坞影片拼剧本,只能写出快餐剧本,连商业目的都未见得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