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对沪、粤两地电视剧在题材处理、人物塑造、价值取向、地域特色等方面作了全面的比较,进而对如何使上海地区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再上一个新台阶问题提出了两条意见——克服“功利意识”和“表现意识”。 将本文的讨论限于沪粤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比较,是基于:(一)在现实题材领域,曾深陷“南北夹攻”之困境和尴尬中的上海,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已集束式地抛出了以《大上海出租车》、《大潮汐》为首的一批表现上海改革开放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而终于有了“北上献映”、“南下研讨”的资本,中国视坛“三足鼎立”的格局,在现实题材领域也最终形成。(二)所谓“现实题材”,其约定俗成的含义即为“当下题材”,也即特指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甚至眼前刚刚发生的事情。讨论范围界定于此,是因为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性的艺术形态,它比其它艺术样式对现实更具亲近性;同时,注重瞬时反应性的电视,由于观众更关注“当下”,现实剧目就较之其它题材无疑具有更大的魅力。据统计,目前优秀的现实剧目的收视率已高于一般的港台剧。在上海更是出现了“现实剧目高收视”的现象。我们的研究,有责任对此作出积极的反应。(三)沪、粤两地的电视剧,除了它们共同的“海洋文化”和经济特区背景外,从华人电视的总格局看,这些年又都是处在“王朔式”京派都市连续剧和港台商业性都市言情片的夹缝中。这就迫使它们必须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如今,在“海派”、“粤派”风格已逐步形成之际,探寻它们在题材、人物塑造及其价值取向等方面之异同,指出各自地方文化的某些负面影响,对于我国电视剧地域性特色的研究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样有着“当下性”的意义。 一、沿海都市景观 历史的机遇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再次降临岭南这片神奇的土地。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诞生的广东经济神话震惊了全国。“孔雀东南飞”,成为内地相当多的知识分子的黄金选择;而“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则成了百万内陆民工“淘金梦”的真实写照。飘洒着椰风热雨的这片“热土”,孕育了广东现代剧的独特题材。可以说,《商界》、《公关小姐》、《外来妹》、《情满珠江》等电视剧的成功和轰动,便首先来自题材的“头啖汤”(粤语:头一遍的汤)效应。它让国人听到了一个个闻所未闻的新鲜故事,见到了一个个见所未见的崭新人物,从而产生了欲去熟悉、了解和拥抱他们的热情。 上海,却没有得到这样的恩宠。在徘徊等待了十年之久,这个世纪赐予它的最后一次振兴机遇才姗姗来迟。然而上海毕竟不愧为东方的大都市,它凭藉着自身的综合实力,终于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力度,使上海面貌日新月异。宝钢投产、浦东开发、股市升温、交通改造……,宏伟的商业大都市气魄、大工业的豪情,成为上海电视剧的绝好题材。于是,《大上海出租车》、《流金岁月》、《大潮汐》、《看不懂啦,女人们》等等应运而生。 综观几年来两地的创作实践,其现实题材的走向大致如下: 1.移民潮。 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过程的一个必然趋势是城市化。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正是当代中国改革的一个重大主题。这个主题正由千百万从农村涌向城市的移民们演绎成无数如火如荼、如泣如诉的动人故事,《外来妹》便首当其冲并成为其代表作。 对赵小云这个人物的阐释评析已很多,这个形象的意义不仅在于她“城市化”的艰难过程,而更在于她在这过程中终于挖掘了自身的潜力,在被城市同化的同时向城市发起了挑战。有意味的是,香港老板江生启蒙和塑造了小云,却又最终使她成了他自己的一个新的有力的对手。城市的竞争机制就是如此地被激活了。自然,在这些“新移民”的“城市化”过程中,有人坠落、失败或被淘汰了。然而更多的、更年轻的姐妹们前仆后继地从田陌村舍,从黄土地穷山沟涌向了城市。从她们之中,又将涌现出多少个“赵小云”!《外来妹》的成功,正是将中国的移民潮置于了这么一个历史的制高点,从而使这新鲜独特的“移民”题材通体透着时代的光亮。 上海有着数目高达三百万的外来打工族,他们组成了庞大的建筑、纺织、运输、环卫等各路劳动大军,渗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上海城市运转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是上海的荧屏却始终没有出现“赵小云”。我以为障碍在于:(1)上海本是一个移民社会,且大体完成移民的历史并不太长。移民与人口流动,从来不会在上海人的意识上,成为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社会“景观”。(2)商业文明的功利性,使上海有着一种“趋高附势”的禀性,所以“三教九流”即是上海的常态,而基于经济、文化上的落差而形成的某种“鄙视”或“排外”,又使民工题材很难由衷受到上海人的关注和喜爱。(3)上海的主体创作形态,也即“话语权力”,以“上海化”为标志,形成一种向心力。即使外地作家落户上海,也很难保持其“异域”独立性,而这种“话语权力”,是显然不会给予上海移民以足够关注的。由此看来,移民题材之于上海,目前还不能是指日可待的。 2.“白领”生活。 随着对外开放和体制转换而首先在大都市悄然出现的“白领阶层”,已然成为城市文明的产物和标志之一。他们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日益扩大的数量,在价值观、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思维方法等各方面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着市民。而对此“新潮一族”工作、生活乃至情感经历的“好奇”和“窥视”心理,正是《公关小姐》一炮打响、走红全国的一个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