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斜─—变形和失真 电影艺术的娱乐性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应该用正常的视线去观察它。如果,人们站在观念的斜塔上去观察电影艺术的娱乐性,就会因倾斜的了望而使之变形和失真。 倾斜了望中的变形,莫过于“娱乐性夸大为娱乐片”。 在我国,“教化电影”的一统时期,认识论的哲学根依只承认电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那时的电影只有一种属性─—“思想大于一切”。别提“娱乐”二字,就连“艺术”二字也很少出现在评估电影的语汇中。但是,在彼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认同了它的“合理”存在,只是今天才感到它的倾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入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新时期。政治基因为电影艺术拓阔了活跃的温床,人们开始意识到,电影艺术的属性并不单一,原本就应有社会性、民族性、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哲理性、欣赏性、娱乐性等等诸多属性(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由于历史的局限,并未从实践和理论的任何一个方面,感觉到电影艺术的商品性)。娱乐性在电影艺术中的复苏对“教化电影”无疑是一种视野校正。它的历史作用是从电影艺术本体律动切入的,因而促进了电影艺术的活跃,赢得了电影观众的喝采。然而,这次娱乐性对电影本体的冲击,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都呈现出准备不充分的幼稚与盲目,因此,问题尚未深化,就被坚厚的历史积淀冲刷得声销迹灭。但它毕竟是一次电影艺术形态的探求,使人们窥视到电影艺术斑斓色彩的多元化前景。可是,这种开拓意义却下意识地掩盖了娱乐性的变形和失真,问题的潜伏危害,把倾斜的视线误导为正常的视野。 进入市场经济,商品意识的浪潮席卷了华夏大地,也冲撞得电影艺术家,电影理论、评论家和电影观众头晕目眩。一方面,电影观众由于“生活水平的日趋提高”,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娱乐需求;另一方面,电影艺术为了摆脱经济套绕在自身的桎梏,提出了“娱乐片”这个概念。人们来不及冷静思索:“加强电影的娱乐性”与“娱乐片”不仅出发点各异,而且追求目标也有着质的差别。如果说,“加强电影的娱乐性”是一种电影艺术本体属性的探求,那么“娱乐片”就不仅是艺术属性的研讨,更是商品意识在电影本体中的辐射。这种倾斜视线中出现的变形和失真,从它诞生的那天开始,就处于电影实践与理论双向的混沌与茫然之中,时至今日,依旧是个难以说清楚的“学术问题”。 事实上,当娱乐片初兴之时,就自觉或不自觉地与经济效益划了个倾斜的等号,一种最为直白的阐释就是娱乐片乃“能多卖拷贝的影片”。事实上,这是一种“电影艺术与商品经济渗透后的混淆不清”。因而娱乐片的总体走向,除去少数比较成功的,绝大多数都是沿着“武打”、“侦破”、“谋杀”、“贩毒”、“追车”、“做爱”等等物化形态的轨迹,为自我塑形象的。而这种形象显然是倾斜的,使观众看后,强烈地感到变形和失真的困惑,娱乐的遐想也就不复存在,而化作了对娱乐片的诅咒。 事实虽然如此,争论却方兴未艾。赞成娱乐片的“专家”们不断地为它正名,定义为“使观众在感情上不由自主卷入的影片”、“寓教于乐的影片”、“能引起广大观众兴趣的影片”,如此等等。而反方的意见自然是针锋相对,把娱乐片界定为“色情加暴力的影片”、“粗制滥造的影片”、“胡编乱扯的影片”、“要钱不要脸的影片”,如此等等。孰是孰非,至今没有结论。这究竟是理论导致了实践的倾斜,还是实践背叛了理论而变形和失真? 其实,从所谓“娱乐片”的作品来分析,已经呈现了好的兆头,如得了政府奖的《最后的疯狂》,参加过国际影展的《京都球侠》以及深受观众欢迎、拷贝订购高达500个以上的《新龙门客栈》等等。如果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总结,在理论上予以正确的导向,娱乐片在中国也许能获得普及基础上的提高,逐渐深化而形成类型意识。遗憾的是,电影界没有这样做,而把精力主要消耗在浅层的争论上。 直到今天,从娱乐片争鸣的各家来看,尽管各抒己见,但把娱乐片视为“下里巴人的影片”,在这一点上,各家的看法竟然是一致的。这种看来毫无争议的界定,是否也是一种倾斜的视线呢?它是否因此而会使娱乐片异化,出现变形和失真呢?恐怕值得深思。 因为争鸣者似乎都忽视了这样的事实:确认了娱乐这个概念,姑且不谈它的品格究竟如何,由于它的艺术定位是“下里巴人”的,所以,便不能丝毫改变“艺术片”这个概念的“权威地位”。正是由于这种倾斜,就只能将娱乐片变形为“庸俗”(包括理论、观念与物化形态);把艺术片失真为“高尚”(同样包括理论、观念与物化形态)。这种倾斜的弊端,有可能为“教化电影”的复归,扬起一面无形的、下意识的招魂幡。这已经不是什么“正名”或“界定准确”的纯理性思维,而是在人们的观念形态中,市场经济的双重价值(本体价值与交换价值)、双向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唯我美学、贵族艺术的一种冲撞。虽然,提倡娱乐片的电影艺术家,电影理论、评论家,竭力使娱乐片的艺术优化与社会效应联姻,但“下里巴人”毕竟不配“阳春白雪”。换言之,如果只确认艺术片才是电影的高层次作品,那么,无论你怎样从理论上鼓噪娱乐片的高层品格,无论拍出了怎样精彩的上乘之作,娱乐片始终是“下里巴人” 理论一旦否定了实践,再“正确的理论”,也就成为多余和混乱,在倾斜的视线中,变形和失真了。 娱乐 ─—复合与潜藏 实际上,我国如今流行的“娱乐片”,乃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术语。 看来,在中国,寻求一种相对定势,研讨一下电影艺术的娱乐性,比之争论娱乐片更为实际,恐怕对于中国电影事业的拓展,也更为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