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同当代理论家对话,表达我对每一具体概念的观点,同时更想表达我对诸概念之依存关系的识见。──达.安德鲁《电影理论概念》序 用安德鲁评价自己理论著作的序言评价李显杰、修倜二位学者的专著《电影媒介与艺术论》同样适合。他们的著作显示了相似的理论个性。不过,安德鲁在其著作中只是同当代电影理论家们对话,而他与传统理论家们的对话,早已在其另一部著作《主要电影理论》中完成。《电影媒介与艺术论》则力图在一部容量的专著里沟通传统与现代两个理论时空,实现对话的目的,表达著者对各种概念相互依存关系的识见,因此就必须对对象进行浓缩和选择。也正是这一浓缩和选择的过程中,作者独抒与传统和现代两个理论时空的“交流,对话中所产生的艺术沉思的发现”(该书后记),奠定了这部著作的理论特色。 一、理论框架:小而全而精 电影学的每一分支,无论是电影史。电影理论还是电影批评,都是浩繁的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复杂子系统,面对先辈们的睿智灼见,面对纷繁驳杂的研究现状,既要辨正他人,又要开启新智,拓展一个新的理论空间,需要化繁为简,独辟蹊径的理论功力。《电影媒介与艺术论》既将研究浓缩于“媒介”与“艺术”两个视点,又涉及了从电影本性到创作过程到接受特性等方方面面,这是既小又全。作者在同传统和现代理论家们的对话、交流、撞击中产生的真知灼见,又是精深别致、独具一格的,也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这是既全而精。第一编“宏观审视──电影媒介论”,阐释“电影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编“形象本体──电影艺术特性论”,分别以影象(形象本体)和影片(产品)为两支点考察电影作为艺术的审美特性,进而提出审美物象性和录制整合性两大基本特性;第三编“文本架构──电影艺术构成论”,探研电影艺术的机械复制性所带来的电影艺术形象构成上的一系列特殊之处,指出“电影艺术以录制为基础,以整合为主导构筑出影片文本”的手段是前所未有的艺术架构方式;第四编“观众视野──电影艺术接受论”从“被动性”和“生动性”的角度,探讨电影艺术接受的基本特征和过程,进而还探讨了读解与批评的风貌、特点和层次。从这一理论框架上我们可以看到它与近年来新锐艺术理论研究同步的轨迹,在内容上又涉及了传统电影理论的基本范畴。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这部著作沟通了传统和现代两个理论时空,并在他们笔端触及的每一“角落”都有独到的发现和新颖的见解。 二、理论视角:独特而新锐 《电影媒介与艺术论》开明宗义地指出它“主要是从媒介角度来考察和认识电影与电影艺术”的,重点在于描述和阐释“电影作为艺术方式而建构的那个影象世界”。因此作者首先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对电影在人类文化活动中的地位给予了新的定位。从这一总的思路出发,研究以故事片为主要形态的艺术电影的种种特征与功能,这无论从传统还是在现代的意义上,都有独到和新颖的意义。 早期电影理论家们为了使电影摆脱“杂耍”地位成为艺术,小心翼翼地探究电影的各种表现元素和手段──景深、画框、摄影机的运动、空间关系、声音、照明度等等──带来的艺术效果。阿恩海姆把电影与文学相提并论,指出“文学用文字来描写,而电影用画面。这两者都不是用抽象的形式来表达中心思想,而是将之包含在具体地事件之中”。把电影当作一门艺术,这种见解在当时是振聋发聩,需要理论勇气的。其它早期电影理论家如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维尔托夫、克莱尔等也都为提高电影的声誉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五、六十年代,电影理论研究同西方文学理论研究一样步入多元化时代,新潮文学理论渗入电影研究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二者发展脉络也有一致性,即从注重作品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到注重其构成材料与方式──“语言”,再到把作品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义自生发的文本系统。然而这些电影理论的共同弱势在于:假设故事片为电影形态的全部,它是以牺牲一部分鲜活的电影形态为代价构筑各种理论框架的。显然,这种理论先天是残缺的,诚如本书作者所言:“完整意义上的电影形态和观念,并非是故事片和电影艺术观念能一言以蔽之的”(P8) 从大众传媒角度阐释电影,这部著作不是第一个,但是,国外的研究者们一般都把它──电影放在整个大众传播媒介系统中做划一的研究,国内还处在译介和研究起步阶段。因此,从考察电影的媒介性质出发,重新认识、阐释电影和电影世界的思路,是具有宏阔而新锐的理论视野和理论史意义的。作者认为,“电影之所以为电影,从本体意义上讲,并不在于它是一种艺术,而首先在于它是一种具有物象纪录和动态呈现机制,兼备视听综合感受的信息交流方式”(P20) 。把电影视为“一种具有物象纪录和动态呈现机制”的交流方式,也许还有克拉考尔“物质现实的复原”和巴赞“照相本体论”的理论痕迹,但把电影置放于大众传播媒介系统,并强调传播主体的强烈主导作用显示出这绝非老调重弹,而是在信息社会日渐发达,信息产业日渐生活化的时代,给予电影的一个全新定位。从本体上说电影是载体,是工具,是媒介,它不仅可以创造艺术电影,还可以创造纪录片、科教片、动画片等电影形态。只取其一大加夸饰,不仅湮没了其它电影形态,而且也漠视了电影在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上的巨大作用。基于这样的理论立场,作者将“电影”定义为: (电影)是以机构性工具(摄影机、放映机等)为技术媒介和手段,以复制现实物象和塑造银幕形象为创作机制,纪录和表现自然外貌、人类生活与情感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存在方式。电影以影片为具体产品形式,依赖于人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实现交流,通常划分为纪录片、科教片、故事片、动画片四大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