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0年前的电影论坛热闹非凡、轰轰烈烈,而今一片冷冷清清,甚至死水一潭”。因此,有论者说当前的萧条使人觉得很不正常。大有感慨当年青春不再的苍凉之感。但从实质上来看,由于两个时期的话语和对象各异,所以理论的效果和反响也大有不同,其实也是并不奇怪的事情。 10年前的那场令人怀念的繁荣,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文化缘由造成的,是百年不遇的文化景观。因为思想解放运动导致的电影创作繁荣,因为电影中陈述的人民创痛和历史沉冤激发的巨大的评论欲望,籍影评宣泄的对“四人帮”文化专制的愤怒和不满,汇聚成社会学电影评论的话语洪流。这是其一。其二,因为电影创新和扩展表现手段而引发的电影本体论研究,席卷了从理论人员到创作人员的各类群体,是一次规模和持续时间相当可观的大讨论。它涉及到电影语言的演变、电影本体论的内涵和外延、电影观念的论争等等。重要的是,那一场讨论受到电影创作界的关注和卷入,吸引了非电影专业的文化学者的响应和参与。百家争鸣、各执已见、著述纷云、众说不一。确实是一个热热闹闹、振奋喜人的场面。 但是,如此集中的理论焦点,如此热烈的群体性话语,如果不是特殊的社会原因怎么可能出现,出现了又怎么可能持久?因此,在热烈的“四世同堂”理论盛宴席散之后,趋于日常平淡的操作本来也是意料中事。学科分化,读者分流,话语和受众重新定位,其实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理论建设进步的表现。 二 在1988年春天,我曾发表过一篇题为《电影理论多元化的进程》的文章,陈述和展望学科分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吁请重视新兴学科的建设和投入。事实上,今天的情况,客观上已经呈现出评论和理论,理论中的不同学科各司其职,受众分流的局面。 先说电影评论。 影评的巨变是由影评人成分的改变和媒体的更换决定的。 10年前,由《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大众电影》、《中国电影周报》、《电影时报》和少数省市电影报刊统揽影评论坛的局面,已经大大改观。层出不穷的文艺和影视报刊铺天盖地而来,电影专题栏目中的影视论坛和星光影话,更以大大超过文字媒介的影响力,声画并茂地覆盖亿万观众,成为大众影评的话语主流。影评人的队伍大大扩展,年龄普遍降低,20-30岁的青年报人和专栏记者构成了主体,成为执掌“生杀大权”,左右明星和影片命运的舆论力量。虽有官方权威话语主导着评价尺度,然而嘈杂不已的众声喧哗却也使人左顾右盼、目不暇接,大大伸展了单一化的评论标准,提供了多视点、多样式的语言范式。 影评文体,由社会性影评和政治性影评定于一尊的景观,演变成广告性影评、商业性影评和长短不一,极具新闻价值的采访和专题、报导汇合的纷呈驳杂的局面。在许多非电影专业报刊上,短小精悍却极富煽动力的短评,以他们调侃、揶揄、爆炒、吹捧、针贬、奚落……的声色包装,集文化分析和捧哏逗趣于一身,化谐谑风趣和说理载道于一炉,与10年之前的话语严肃深沉、视点求证正统的影评风貌大异其趣。这种媒体巨量覆盖,作者频密更新的局面,是我国影视评论机制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其中利弊得失,当需冷静分析。在这个变更中,影评从电影文化理论中彻底分化出来,和大众传媒机器化为一体,成为大众娱乐文化的一个明确的组成部分,成为产生利润价值的商业文化的共生体,成为主流文化转型之中的一种新表述。这是一个特别值得引起我们重视和承认的事实。 当然,社会性、文化性影评仍在其自身的轨道上继续发展且不断更新。但很明显,它的传播方式和读者对象已定位于专业电影工作者和文化读者。从而导致的变化是,此类影评不能不提高理论的含金量及注重方法学的更新,证明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引起阅读过程中的游戏快感。 再说电影理论。 80年代,电影本体论的热点,到了90年代让位给电影经济、电影工业分析和文化分析、电影观众心理学,等等。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引发的必然反响。理论热点的更替和社会思潮的起伏,总是由于社会变革的进程,历史任务的转移而相应变化的。 1992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电影体制改革的任务迫在眉睫,对于电影经济学和工业体制的研究,也就自然成了热门话题。《电影通讯》从1992年下半年开始,开辟了专栏讨论电影体制改革的问题,《中国电影市场动态》和随后出版的《电影信息快讯》提供了许多统计数字和市场调查,显示出电影经济文献与理论研究此呼彼应的协同趋势。《电影艺术》与《当代电影》也有相应的文章发表。电影的意识形态研究和电影经济学研究的整合化处理,意在寻找出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计划经济本性;及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兼具社会主义方向和充分的利润原则以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工业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电影发行体制屡改不动,我国电影制片工业体系机构庞大,生产力老化,无力面对多媒体和大文化市场的竞争,其本质原因必须从意识形态定位对电影工业/发行体制的早期设计思想上去寻究。如果在意识形态/电影经济学整合化的处理下,从理论上能够唯物地确认电影工业系统作为文化产业必须既保证政治方向的正确又立足于产业利润原则,并且用必要的文艺政策予以保证,才会从电影工业体系/发行体制的总体格局上作出再规划和再设计的方案,看到整架机器全局性更新的前景。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意识形态/文化工业不可回避的理论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