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学院、副研究员 李志舆) 多年来,在报刊上介绍演员创作动态的文字中,时常可以看到笔者把电影演员分为“性格演员”和“本色演员”两大类:比如说,某某演员通过某个角色的创造,从“本色演员”跨入了“性格演员”的行列。这是很令人费解的。因为在表演学中,角色即性格;演员创造角色形象,就是创造人物性格。他们根据什么把演员分为“本色演员”和“性格演员”两大类呢?这两个“术语员”的定义又是什么呢?全然含混不清。 1985年1月,在“中国电影表演艺术研讨会上”,著名演员英若诚发言说:“‘性格演员’、‘本色演员’的说法不妥,只能造成混乱”。研究西方电影的著名学者邵牧君的发言,主要内容就是为“本色第一”辩护。他说,“关于本色表演第一的争论,是批评一方混淆概念,用戏剧表演观念批判电影表演观念。演员没有不塑造性格的,本色表演与性格表演的提法不妥,我思考只是个戏路宽窄的问题。” 我赞同邵牧君和英若诚的见解。 邵牧君指出:“因为电影年轻,表演理论没有多少积累,因此往往被戏剧理论替代了。苏联有关电影表演的理论还有点东西,西方极少,简直没有,至今没有‘电影表演论’那么一本书。斯坦尼体系当然是非常有价值的,但西方对它有不同看法,它属于戏剧理论,搞电影的不能生吞活剥,要根据电影特性去学习斯氏体系。”他说:“我认为电影表演与舞台表演不是一回事。结论是要为本色第一辩护。‘本色第一’是1960年克拉考尔(德国电影理论家)提出来的。原文意指电影表演中的行为举止如日常生活一样,是指保持人的本色。克拉考尔的电影观念虽有不少荒谬之处,但他对表演观念的看法我是赞同的。后来,美国演员诺克斯写过一篇题为《进行表演和保持本色》的文章,他所说的进行表演是指保持本色的同时塑造性格。克拉考尔要求演员就是角色,而不是演角色,与诺克斯的意见一致。‘本色第一’的第二个特征即随意性,好象是一个人在生活中被偶然拍下来了。第三,演员要更多地依靠他的外形。强调银幕上要出现不自觉的反射效果,这是不能用意志控制的。因此,演员要与角色外形要求相吻合。苏联导演也强调这一点。表演得好,象没有表演一样,这才是所谓电影本色表演的概念,绝非指演员只演自己,展览自己。”最后,邵牧君得出结论说:“我认为电影表演观念也就是本色第一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合理性,它符合电影的本性。” 邵牧君还在这次会上,介绍了美国所谓“方法演员”的状况。他说:“方法,指斯氏体系是一种引导演员进入创作状态的方法。原来有三个人一起宣传斯氏体系,后因理解不同分开了,其中两人创办‘演员讲习所’,训练演员的动作仿佛出于本能。他们认为方法对电影表演非常有用,但体现人物时与舞台不同,需要非常细腻,又不失去演员本人。”这个见解十分深刻,我将在下文详加分析。 “电影表演要求‘角色进入演员’,达到统一,才能挥洒自如。本色第一,必须融合。而不是象戏剧中‘演员进入角色’,运用技巧按舞台演出要求表演角色。”电影理论家邵牧君用上述这段话结束了他的发言。 我反复思考,“角色进入演员“与“演员进入角色”的提法究竟有什么不同?逻辑思维严谨的理论家为什么要把前者与后者区分开来?我想,此中必有道理。 道理就在于电影的本性要求影片中的人物必须保持人的本色,这是“本色第一”的第一层涵义。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从电影编剧做起,就是说,电影剧本中描写的人物必须象生活中实有其人那样真实可信,性格刻划不允许进行戏剧化地夸张;象哈姆雷特、奥赛罗、哈巴贡、达尔丢夫那样高度戏剧化的典型性格,只属于戏剧舞台。电影剧本中的人物也应写出性格,并且有一定的典型性,但要以这个人的本色为前提;一旦越过这一前提,就会显露出人工编造的拙劣和虚假。其次,导演以剧本为基础,对未来影片中的人物形象确定一个“角色总谱”(谢晋语),据此统盘考虑,决定演员人选,选定演员,当以与角色的外形要求、性格、气质最为相近者为第一原则,然后才是演技能否胜任的问题。第三条,轮到演员了。如果编剧没有瞎编,导演没有乱导,那么,演员接到的角色多半与本人的内外部条件颇有些相似之处。这样,邵牧君所说的让“角色进入演员”就成为可能了。角色与演员真正融为一体后,表演才能挥洒自如,保持人的本色;既演出了人物,演员本人也并未消失,这是“本色第一”的第二层涵义。 杰出的电影导演吴贻弓说:“作为一个导演,既要注意到让演员向角色靠拢,又要注意到让角色向演员靠拢,尤其当演员已确定以后,后者更为重要。在银幕上,角色的形象,就是扮演这一角色的演员本身,包括这位演员的形体、年龄、外形、气质、修养和个性。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要成为未来角色的固有基础。” 我赞同这种见解。现代电影中的表演,不要求演员摆脱自己;企图从内到外创造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这是根本做不到的,也是电影的本性所不允许的。而这,恰恰是推崇所谓“性格演员”的人们的主张;他们犯了一个错误,即用戏剧表演观念来衡量电影表演。有些演员朋友,总想演几个根本不属于自己的角色,希望藉此显示出自己演技的高超;这实在是一种很糊涂的想法。要想过这种“戏瘾”,干脆到舞台上去,现代舞台化妆技术可以把你化得连你妈妈一下子都认不出来!可电影化妆则帮不了这个忙,且先不说你能不能按电影的要求把人物演出来。这种表演观念上的混乱、错位,后果自然是很不妙的。谢晋在“中国电影表演艺术研讨会”上说:“外国朋友的一致意见,中国演员表演过火、虚假。要正视。”平心而论:中国电影表演水平提高不快是事实,但原因确实是多方面的:在每年投拍的上百个电影剧本中,有几个是符合现代电影的美学要求的呢?在庞大的影视导演群体中,是不是多数人能够以现代电影表演观念来指导演员进行创造呢?“没有好剧本,没有真正的导演,出不了好作品,出不了大演员。今天的导演有的文化不高,有的不懂表演。”这段话也是谢晋在那次研讨会上说的,说得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