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及面临的难题 世界农业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原始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中国的农业生产,尚处在传统农业阶段。这是因为: (一)微观方面 小农家庭生产力方式居主导地位。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生产方式上是回复了延续中国几千年的基本维护简单再生产的、长期停滞的小农经济。这种生产方式形成了一个封闭性的包围圈,或者是“重新达到了原来的出发点”,(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卷673页,转引自沉石米有录《中国农村家庭的变迁》,农村读物出版社。)因而,自身的力量难以突破这一包围的障碍。 生产要素高度自给自足,很少依赖外部供给者提供的物资和服务。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投入的要素主要是劳动和土地,很少利用从市场上购买农业生产需要的投入物。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受土地和劳动这两种主要生产要素可利用性的制约。 劳动集约型的农业生产。它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农业的边际效用率低,农民自己也不愿意在农业生产上投入更多的劳动力。与之相对应的是,劳动生产技术落后和可利用信息的缺乏,也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障碍。 农业生产规模小。在利用资源量和产出量方面,都严格受到限制。投入机构单一,农业投入不足,投入类型简单,投入机制不灵活。农业投入与农业总产值有着高度的相关性(见文末农业基本生产要素与农业总产值之相关系数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和农户自己。投入主要以财政支出为主,而在支农财政中,事业费高居不下,从接近1/2的比例上升到近3/4的比例,基本建设经费则从70年代的40%左右下降到近些年在20%左右摇摆不定,科技投入更是显得微薄,最高是1.54%(1984),最低已达到0.54%(1996)。而且,从总量上来说,相对于农业生产来,缺乏及时、有效、稳定的农业信贷政策和资金来源。获得196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在《传统农业的改造》一书中认为,传统农业中的确存在储蓄率低下、资本缺乏的现象,但其根源……在于传统农业中对原有生产要素增加投资的收益率低,对储蓄和投资缺乏足够的经济刺激。 生产过程以实物形态为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表现为两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结合的生产过程:一是以实物形态为表现的劳动生产,二是以价值形态为表现的社会化生产。前一过程是劳动力使用劳动工具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资料的实际劳动过程,它是农业生产的特殊形态;后一生产过程是前一过程的一般表现,是这一过程获得社会承认的价值。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除沿海和内地少数地区已初步实现市场化运营外,绝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生产仍然以维持生存和仓储实物为目的。 (二)宏观方面 人地关系矛盾。我国人地关系紧张,在社会化的保障机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还负担着一定的社会稳定和生存保障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不可能倡导大规模的农业经营。 二元经济格局。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益(资源结构)、资金投入机制、劳动力市场始终处于劣势地位,难以建立起主导型的农业社会化生产。特别是劳动力市场二元化,导致了农业劳动力市场上的价格扭曲,造成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廉价劳动力被大量地使用,多余的劳动被用来从事按现代部门工资率衡量没有收益的工作。而且,广大的农业生产尚排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农业生产尚未实现商品化、规模化、集中化和专业化。 国家有关农村的政策正处于“瓶颈”。十一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规定实行“包产到户”,之后,家庭承包责任制就在农村推广开来。1993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农业法》中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今年6月26日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草案)》,更是基本上确立了国家在农村和农业生产方面的政策导向。从这里可以看出,近期内,国家对农村和农业方面的政策不可能有大的改变。 二、资本农业的提出 舒尔茨在《传统农业的改造)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有赖于农业迅速稳定的增长,而传统农业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出路在于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在改造传统农业的方式上,人们已经提出了二种模型:二元经济增长模型(注:二元经济增长模型是由刘易斯创立的。刘易斯模型建立在如下的假设之上。整个经济可分为两个主要部门:其一,主要是与有组织的工业部门相结合的现代部门,即市场合理地运行和交换的资本部门。其二,则是没有组织的农业或乡村部门构成的传统部门。)和产业化发展模式(注:综观世界农业发展,无论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开始作为人类唯一生存基础和绝对主导产业,已转变为或正在转变为与现代工业并重的、科技含量高的、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突出的现代基础产业。)。但综观其要,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特殊性”的前提之上,且都是以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为核心的,不是以农业自身发展的现代化和社会化为导向的。 中国农业属于资源强约束型农业。资源约束派生出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不足,与人口增长、收入水平提高及相应的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所引发的对农产品需求的刚性扩张,构成了一对突出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只有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地得到解决。为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保证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顺利地发展,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根据我国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现代化农业的技术途径、组织模式和经济形式作出明确的选择(陈耀邦为《现代化农业的模式选择》所作序,农业出版社出版,1991年)。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化和加入WTO的国际通行规则,依据我国人地矛盾的实际情况,这里对资本农业发展模型作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