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20多年的改革岁月中,中国农村共进行了两次大的制度变迁。一次是发端于1978年的农业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另一次是1992年开始(安徽省涡阳县新兴镇1992年冬就策划农村税费改革的方案,从1993年开始实行),先后在全国7个省60多个县试点,2000年才在全省范围展开的农村税费改革,两次改革都是由安徽发起和全面推广的。这两次改革的具体内容、形式、目标、要求及措施、方法等不尽一致,但都是对农村原有制度的重新安排,这就为我们从制度变迁的一般性原则对其分析和比较提供了理论基础。 农村税费改革在全省铺开才一年多,尽管它不像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改革已有多年历史,但由于这是一次发生在分配领域的改革,不同于生产领域的改革需要有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出其结果,因此,农村税费改革制度变迁的效应可以在短期内展露出来,从而使对二者的考察具有了现实可能性。农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改革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成功的制度变迁,虽然仍有进一步完善之必要,但其成功已获得人们的共识和认可,并已作为我国农业的长期基本经营形式;而农村税费改革刚刚才在一个省展开,如何进一步完善并在全国推广,仍然有许多值得总结探讨的必要。因此,以成功的家庭承包制改革作为参照系对农村两次制度变迁进行综合与比较,具有学术研究和指导实践的双重意义和作用。显然,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二、两次制度变迁实践结果的比较 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农村税费改革,都是在旧制度无法持续运行下不得不以新的制度替代之。我国农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一大二公”无效率的人民公社,到1978年时农民人均收入才133元,人均粮食319公斤,有的地方收入不到100元,粮食不够吃半年。这种无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使得新中国建立30年之久仍未解决人民的温饱,农业的传统体制已经走到尽头,人心思变。农村税费改革的背景具有同样的状况。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提出要减轻农民负担,制止向农民乱摊派、乱收费,可是一直到90年代农民负担仍呈加重之势。同时,农民收入增速趋缓。两头夹击,农民反应十分强烈。中央针对现实情况,多次下发文件制止农民负担,但收效甚微,农民人均负担由1993年的141元增加到1998年的281元,年均增长15%(注:2001年9月7日《经济学信息报》。),而这个阶段的农民年均收入增长不到5%。严酷的事实表明,仅仅通过政策调整减轻农民负担已无法达到目的,必须要通过制度变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改革,就是以家庭经营形式取代“一大二公”的集体经营,土地等生产资料交由农民支配,农民家庭成为独立经营、自担风险的主体。农村税费改革简单地说,就是“三个取消和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一项改革。”(1)取消原来按上年人均纯收入提取的乡统筹费,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用3年时间逐步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2)调整农业税、农业特产税政策,按农村土地二轮承包面积和1998前5年农作物的平均年产量作为常产,以此作为农业计税面积和农业税基,税率最高不得超过7%。(3)改革村提留,以农业税附加方式收取,最高比例不得超过改革后农业税的20%。 从实践看,农村的两次制度变迁农民都是满意的。其共同点是改革使农民的福利提高,达到制度变迁的基本要求,在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中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全国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77万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31万吨,6年中就增加了10000万吨,上了一个大台阶;人均粮食由人均319公斤增加到近400公斤,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的粮食短缺;此间,农民收入每年均以2位数的速度增加,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59元增加到1985年的397.60元,7年中增加了近3倍。率先改革的安徽省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1482.6万吨增加到1985年的2167.8万吨,增长46%;国家粮食收购量由288.8万吨增加到764.15万吨,增长1.65倍;同期农民收入由113.34元增加到369.41元,增长2.26倍。同期农民消费额由151.01元增加到337元,增长2.66倍。由于1978年对农民消费额不作统计,这里是按照1980年的消费倾向及1978年的收入计算出1978年农民消费额,并且都是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的。在农村税费改革中,农民福利的增加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2000年安徽省农民共减负16.45亿元,人均减负30元以上,减幅达31%,这还是按照过去“合法”口径计算的减负,实际减负还要大于此数字。此外,还取消了屠宰税、整顿农村教育集资及各项达标活动等税费5亿多元,也没有计算在内。按照减负即意味着增收的原则,农村税费改革中农民福利是有很大提高的。而且,新的制度出台后,农村税费收取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了,农民只要交一种税,被誉之为“一道税一次清”。农民负担的减轻取得了制度上的保障。这比过去用政策手段减负时以清理文件是否合适、是否要取消收费的方法,无疑要进步、可靠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