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就业问题 必须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就业问题,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优先目标 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下岗和失业作为工业化的必然产物,使得促进就业既是一项阶段性的目标,又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产生的失业问题日益显性化,使得再就业问题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所以,就业是长期的问题,下岗职工再就业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既然长期的客观规律和近期的特殊情况交织在一起,我们就不能够简单地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来处理,而必须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就业问题,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优先目标,争取找到迎刃而解的办法。 众所周知,就业不仅具有经济意义,劳动者在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同时获得劳动收入;而且具有社会意义,使劳动者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获得社会的承认、满足自尊的需要。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理论,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乐业才能安身立命,从政治意义上讲,我们要把全面促进就业作为一项使绝大多数老百姓受益的德政认真抓紧抓好。 国际经验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消灭失业是不可能的。但是,把失业率限制在自然失业率水平、实现充分就业,却可以成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从宏观经济学来看,就业是一种派生的需求,是由资本、技术和市场派生决定的;从微观经济学来看,劳动者自谋职业和创办小型企业也能够增加就业,但是这些活动仍然受到资本、技术和市场等条件的制约。一般说来,解决就业问题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事前解决,从战略上安排好,重在治本;另一种是事后解决,从战术上进行修补,重在治标。两者都发生作用,但是前者的效果更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是人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以及为后代带来希望的手段 1995年,在联合国召开的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议上,各国政府首脑达成的基本共识写进了会议的《哥本哈根宣言》,其中包括:“我们承诺将促进充分就业的目标作为经济和社会政策的一个基本优先目标,并使所有劳动者通过自由选择的生产性的就业,获得有保障的、可持续的生活手段。”《哥本哈根宣言》还建议,各国政府应该实行“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创造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模式。”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联合国在随后的国别就业政策调查报告中要求,各国政府在作出政策抉择时,要认真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1)政策设计应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和财政税收的平衡;(2)部门政策应实现通过长期性市场激励措施促进就业密集型经济的增长;(3)政策和体制应保证劳动力市场有效而公正地进行;(4)政策应致力于人力资源开发;(5)政策应制定目标明确的计划以降低贫困和反对社会排除。 1999年底,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议后续行动会议进一步建议各国政府应“制定和实施符合本国特点的综合性就业政策,以创造就业机会并改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 “9·11”事件3个月之后,国际劳工组织召开了“全球就业论坛”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联合国秘书长、各会员国劳工部长、工会组织、雇主组织及其有关各界代表。会议通过的《全球就业议程》强调:“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不仅是因为世界上很多人依靠工作而生存,它还是人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以及为后代带来希望的手段。这使得工作成为社会和政治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全球就业议程》指出:“使经济增长和繁荣的潜力得以发挥的基本条件是,生产性就业被置于经济和社会政策的核心位置,使充分的、生产性的和自由选择的就业成为宏观经济战略和国家政策的总目标。” 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政策的优先目标 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优先目标来考虑,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失业率是效率和公平的结合点,失业率过高必然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1.把控制失业率和新增就业机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在市场经济中,失业率、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平衡都是重要的宏观调控目标。其中,把失业率排在首位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失业率是效率和公平的结合点,失业率过高必然导致收入差距拉大,从而使得效率发生的社会环境产生变化,效率势必由此大打折扣。失业率同时也是近期发展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结合点。当前是未来的出发点,只有把当前的就业问题处理好,才具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同样,只有把未来的失业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才能把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否则就是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因此,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时,都应该对宏观劳动力的供求平衡算一本账,以此为重要的约束条件,求解具体的经济发展措施和社会发展措施,并且把控制失业率和新增就业机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一个出发点和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 2.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调控失业率。治理失业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政府也决不是无能为力。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都是可用的工具,而且可以多个工具组合起来使用。 比如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促进就业就有较好的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财政支出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加大公共投资项目,刺激需求,带动社会投资。1998年以来,中国的国债项目就发挥了较好的作用,5100亿元的国债投资创造了500万个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从税收的角度来看,减税也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一种有效形式。1998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1998]10号)规定:“对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的,要简化工商登记手续,3年内可免征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以及行政性收费。”“对下岗职工申请从事个体工商经营、家庭手工业或开办私营企业的,工商、城建等部门要及时办理有关手续,开业一年内减免工商管理等行政性收费。”这些对下岗职工采取的一系列减免营业税、所得税和工商管理等行政性收费的措施,尽管力度不是很大,还是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今后国家将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减税力度和执行力度,把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各种税费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