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历史性、多层面上的问题,农业结构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的发展形势不断地进行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不同的农业发展形势,我国已经历了两次大的结构调整,总的来说农业结构调整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农业结构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半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加上入世对我国农业带来的冲击,过去农业结构调整的观念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但要使农业结构调整顺利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首先要搞清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只在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业比较效益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随着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其经济行为是理性的,农业资源的配置必然向经济效益好的方向优化。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许多农民在非农产业的各个领域中寻求到了好的发展机会,使他们获得远远高于农业的比较效益。非农产业成了农户收入增长的新来源。农户在非农产业获得收入的机会增加,必然影响农户行为的选择,尤其会较为显著地影响农户对传统产业的态度。再加上农业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结构调整必须面对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这就更增加了农户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我们采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山西部分(1986年—1999年)“十村千户”跟踪观察资料对农业比较效益进行分析。从农户家庭经营内部看,农业经营的比较优势十分低下,并呈恶化趋势。从绝对量看,每工净收入([家庭经营总收入-总费用]/用工)1999年比1986年农业提高了11.23元,非农业提高了21.22元,农业与非农业的收入效益差距由1986年的-1.01元扩大到-9.99元。从相对量看,每工净收入年增长速度农业尽管已达到很高,为13.39%,但相对非农业的16.02%来说,还是低了2.63个百分点。很明显,农户行为趋向非农化的选择是十分正确的,这同比较利益原则是完全相符的。从农业内部看,尽管各业劳动效益都有了明显好转,但效益优先序还是有所变化,在80年代中期,农业中林业经营效益最好,种植业次之,畜牧业第三,到1997年、1998年种植业则升为第一,林业次之畜牧业仍为第三,而到1999年林业排在第一,种植业降为第二,畜牧业为第三。在种植业内部,粮经作物种植效益始终排在倒数第一和第二,而其它作物和果树种植则交替为第一和第二,粮经作物种植效益与果蔬作物种植效益差距呈明显扩大趋势。从农业风险的角度看,且不说自然风险,单就市场风险,经营粮经作物的风险明显小于果蔬作物,具体表现在其每工净收益年际间变幅,果蔬作物明显高于粮经作物。这一结果表明,面对市场经济,农户经营的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其经营选择的方向自然地趋向果蔬作物种植。与农业相比,如果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户则更愿意把剩余劳动力投向非农业。农户在家庭经营中的抉择,按照理性小农理论(注:舒尔茨在他的《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第29页)提出了:“在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假说。)的分析,是完全正确的。可以肯定地说,经济效益的好坏是农户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 表1 山西农户家庭经营经济效益变迁情况 单位:元/工日 1986 1990 1991 1993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家庭经营收入 3.44 6.69 6.61 9.65 15.14 17.46 17.39 16.85 16.45 农业 3.28 6.05 5.73 8.29 13.93 18.59 16.10 15.11 14.51 种植业4.11 6.85 6.15 9.17 15.58 19.11 16.93 16.66 15.78 农作物4.07 6.87 5.82 8.80 14.59 15.92 15.68 14.13 12.09 粮食作物 3.83 6.64 5.13 8.57 14.71 16.85 14.28 14.77 11.56 经济作物 4.94 7.39 7.44 6.85 8.38 12.14 18.71 12.46 13.18 其它作物 5.50 8.41 8.83 11.07 17.29 11.76 22.98 10.75 14.16 果园 5.86 6.64 9.09 11.87 20.19 32.23 20.83 23.88 24.75 林业 4.69 9.72 11.96 11.16 22.50 12.53 14.97 12.47 16.05 畜牧业1.05 3.84 4.49 5.50 6.97 8.70 12.47 8.55 8.72 非农业4.29 10.11 10.53 16.11 20.39 12.23 23.82 25.57 25.51 2、农业的产业特点和农产品的市场特性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农业生产活动是以生物为载体的,其产品的易毁性强,再加上农业中的种植业具有有广袤的空间分布性,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约束较大,因此,自然环境条件不可预测的变化会增加农户从事农业结构调整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农产品面对的市场风险也有其独特之处:一是农产品具有鲜活的特点,产品销售是否及时对农业效益的实现影响较大。特别是在现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农户不论增加哪一种农产品的供给,能否最终有效增加其收益是不确定的。而农户进行生产品种的转换,经营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因此,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户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二是农产品总量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在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下,经济学原理中的蛛网理论明确告诉我们,农产品的供求失衡会使农产品的价格和数量发生幅度越来越大的调整。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发生蛛网理论描述的现象,但它明确指出由于农产品总量供求弹性的差异,导致了农产品存在价格发生剧烈波动的客观机制。分散的成千上万的市场主体由于受市场价格的利益的诱导,相互间又缺乏信息联系,其结果经常是结构趋同,资源浪费,面对极具诱惑又隐藏巨大风险的市场,作为风险承受能力极弱的农业生产者,极想调整结构,但又显得无能为力,这无疑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