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价值是什么?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是什么?永恒不变的价值尺度是否存在?这些是资本主义初期以来世界经济学家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传统的商品价值理论主要有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支配劳动价值学说”,李嘉图(Ricardo)和马克思的“投入劳动价值学说”以及杰文斯(Jevons)、门格尔(Meger)、瓦尔拉斯(Walras)等人的“边际效用价值学说”。具有300年以上历史的“劳动价值学说”及学派可以说是传统的商品价值学说中最古老的理论和学派。19世纪70年代“边际效用革命”发生以来,“边际效用价值学说”被倡导,“劳动价值学说”开始遭到非难和批判。 但是,“边际效用价值学说”是以某一商品对人们的欲望满足度为标准,将“边际效用”作为一切商品的价值尺度来衡量商品价值的,无法解释各个不同时期因人而异的欲望满足度,也无法解释生产者行为和生产成本。而“劳动价值学说”则是以在商品中投入劳动量的多少作为价值尺度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同样无法解释消费者行为及人们的欲望满足尺度和商品价值的相互关系。因此上述商品价值理论互存缺陷,它们既互相矛盾又不免游离于现实的商品世界。 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产业结构也由依赖资源的传统产业向以人为主体的脑力产业方向转化。在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人类和环境共生存的时代,人们已很难再用传统的商品价值理论来客观评价当今时代的商品价值了,我想商品价值论21世纪的课题应当是:打破传统的习惯概念,抛弃陈旧的理论和价值观,研究与现实的商品世界相符合的商品价值理论。 二、全球化经济时代商品价值理论的变貌 1.比较优势论向竞争优势论的转化——价值衡量的全球化倾向 马克思时代,经济的特征是以一国的国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模式,而以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很大特征是一国经济向全球化方向的转化,其主要原因是国际贸易的存在和发展。在19世纪和20世纪,为了说明国际分工,比较优势论很盛行。这一理论是在19世纪前半期以英国为首的欧洲一些国家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开始作为列强形成新的国际关系后,为了说明作为基本理念的自由贸易而形成的,这一理论的创始人是李嘉图。 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大半期内,比较优势论较圆满地解释了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状。比如在美国南部种植棉花是因为那里的土壤和气候适应;在新英格兰生产衣服类是因为那里有使纺织工厂运转的水力和建造工厂的资金。纽约之所以成为美国最大的城市是因为那里的海岸有天然港以及有可以建设的将中西部各地相连接的运河等。 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资本雄厚的国家生产资本集中型商品,而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则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比较合适,并且原始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将永远是石油和一次产品以及低附加价值商品的出口国。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也曾写到:“理所当然富裕的诸国国民无论是在农业,还是在制造业方面一般来说都比一切邻国国民来得优越,通常与农业相比,在制造业方面的优越性显得更为明显。”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运输及通讯技术的进步,世界经济出现了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任何商品都能生产、都能销售的局面,尤其是全球化经济带动的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发达国家为了维持和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将低附加值商品的生产和一般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甚至将耗费人工的高附加值的电器产品,高科技的精密商品的生产也转移到人工费低的发展中国家。为此古典的比较优势论已经失宠,竞争优势论开始登场。 按照比较优势论原理,具有13亿庞大人口的中国理应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但由于世界上有大量剩余的资金的存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年年增加。据去年《中华工商时报》报导,进入中国大陆的日本企业已达14,300多家,累计投资总额达253亿美元,仅次于香港和美国。仅在上海投资的日本企业就有3000多家,投资总额达60亿美元。(注:引自《日本经济新闻》2001年6月20日。) 于是10年来,从“脑力型”到“劳动密集型”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商品制造工厂”的组合在中国沿海地区出现了。第一是位于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从20世纪80年代香港企业的进入开始,日本、台湾、欧美、韩国等企业都相继将面向出口的“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生产、装配据点设置在那里。并且家电和通讯机械等地方企业迅速成长,同时生产零部件的当地企业也获益非浅。现在复印机、打印机、台式个人计算机、光电拾音器、微型电机等产品的产量已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目前世界上的电子部件和电器装配产业几乎都集中在珠江三角洲。这样一来更造就出与竞争激烈的情报技术(IT)关联机器和电子部件的大量生产相适应的低成本、迅速、灵活的生产环境。 第二是跨越上海、江苏省、浙江省的长江三角洲。它在很久以前就是工商业发达的富饶之地,集中了优秀的人才和巨大的市场,是全国的物资流通中心,主要是瞄准中国国内市场的外国投资迅速增加,除对传统的纤维产业、汽车制造业等大量投资外,对半导体、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携带电话及部件等高科技关联产品的生产设备的投资也不断增加。尤其是从前年开始台湾的个人计算机产业的新投资显著增加。